20 2024/07
露营休闲,安全文明不能忘
夯实安全基石,涵养文明习惯,让露营行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稳步向前。如今,露营日益成为广受欢迎的休闲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人在亲近自然中放松身心、乐享生活。同时,不少地方将音乐会、露天电影院、市集等内容融入露营活动,推出“观星+露营”“赏花+露营”“房车+露营”“旅拍+露营”等各具特色的露营形式,让露营的热度持续走高。从小众爱好到大众风尚,露营给人们带来了新鲜体验,丰富了大众的旅游休闲方式。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须重视并加以规范的问题。比如,在“露营热”的带动下,一些“野景点”及未开发的“景区”成为热门的“打卡地”。再比如,露营时,有人乱停车辆,阻碍交通,对当地群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有人随意丢弃垃圾,破坏环境;还有人违规使用明火,给森林防火安全带来隐患。这些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露营赏景,安全先行。参加露营活动,安全意识必须放在首位。2022年8月,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致多人死伤。龙漕沟本属于地质灾害点位,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却在一些平台被标注为“景点”,成为不少人眼中的“网红露营打卡地”。今年也发生了许多类似事件,值得我们警醒。对露营者而言,帐篷露营地应选择在安全区域,远离森林防火区、防洪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区,并严格遵守户外用火、森林防火和环境卫生等有关规定。同时,还应增强防灾避灾意识,提前了解天气情况,时刻关注安全风险预警和提示信息,做好防雾、防雹、防雷电等方面的准备。只有严格遵守各地安全管理规定,筑牢安全底线,才能更好地纵情山水,享受自然之美、露营之乐。拥抱“诗和远方”,还需守住文明底线。损坏花草树木、随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不仅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冲击,也会影响其他人的露营体验,阻碍露营行业的发展。在可耐受地面行进和露营、妥善处理垃圾、保持自然原貌、保护野生动物等“环境最小冲击”原则,应当成为露营者的出游准则。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也人人可为。培养文明、绿色、安全露营习惯,实现“无痕露营”,自觉做好公共环境卫生维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设施规范使用,是厚植文明健康理念、践行绿色环保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达1134.7亿元,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升至2483.2亿元,带动市场规模超万亿元。露营经济前景广阔,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实现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应整治乱象、加强管理,对危险和不文明露营行为进行约束,让露营更安全、更环保、更舒适。另一方面,应在扩大优质供给、完善配套设施、丰富露营产品等方面下更大力气。推动公共营地建设、扩大公共营地规模,提高露营产品品质,加强业态融合创新,露营旅游休闲将在促进旅游休闲消费、培养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便利人民群众就近出游等方面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露营+钓鱼”“露营+沙滩派对”“露营+篝火晚会”……层出不穷的露营新玩法不断丰富着游客们的出游体验,拓宽着露营经济的产业链条。让露营行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稳步向前,才能更好满足个性化、差异化、多层次旅游休闲需求,助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邹翔)
17 2024/07
加快推动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养殖业转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智慧农业的决策部署,加快智慧养殖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推广应用,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近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智慧养殖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班。全国22个省级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代表以及农业农村部畜牧水产养殖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成员参加培训。培训班采用专题讲座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讲授了生猪、蛋鸡、肉鸡、奶牛、肉牛、肉羊等主要畜种智慧养殖机械化技术,饲草(料)收获与加工机械化技术,深远海、虾蟹养殖、陆基设施养殖等主要水产养殖模式机械化技术,征求了《智慧牧场机械化建设指南 第1部分:孵化场》《智慧牧场机械化建设指南 第2部分:养鸡场》《智慧渔场机械化建设指南 第1部分:工厂化养殖》等3项农业行业标准意见。近年来,畜牧业加快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升级,水产养殖业加快向绿色高效转型升级,设施装备总量持续增长,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急需大力发展智慧养殖,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对传统养殖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升级,实现精准调控、精准作业、精准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本次培训班的举办,有利于凝聚农机化系统力量,达成共识,明确任务,对构建完善智慧养殖机械化技术体系,推广应用绿色高效智能养殖机械装备,协同推进智慧养殖机械化技术示范应用,加快推动传统养殖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养殖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据中国农网)
13 2024/07
国内首台纯电玉米去雄机器人投用
近日,国内首台纯电玉米去雄机器人正式投入使用。相比传统玉米去雄机械,这台纯电设备采用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实现无人驾驶,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据了解,玉米去雄能减少养分消耗,使养分集中向果穗运输,从而增加产量,是制种玉米生长的重要环节。早前,玉米去雄依靠人工作业,费时费力,近年来,国内企业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国产玉米去雄机,目前已在新疆、甘肃等制种玉米主产区推广使用。其中,新疆昌吉市已引进110台玉米去雄机,当地30万亩制种玉米去雄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我们通过前期调研发现,传统玉米去雄机作业模式较为粗放,如果将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应用在机械上,效率将大幅提升。”新疆九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波告诉笔者,“经过两年多的研发,首批纯电玉米去雄机器人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正值玉米去雄作业期,该公司也将设备运往塔城市和昌吉市的玉米种植基地,检验实际的应用效果。近日,在昌吉市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制种玉米示范基地,两台纯电玉米去雄机器人正以每次4行、每小时作业7~11亩地的高效率作业。在远程操控下,机器人的运行路线十分精准,抽净率达到了90%。马波介绍,纯电玉米去雄机器人采用高精度北斗定位、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和AI图像识别算法,可实时生成运行轨迹,这就使得机器人去雄作业更加精准智能,能达到毫米级的控制精度。此外,机器人能够适应1.5~2.3米跨度的株高范围,作业时会结合叶片、穗位自主判断执行下探距离。设备采用纯电驱动,国产化率达到100%,使用和维护成本较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王玉玺受邀在现场观摩了作业情况。他表示,玉米去雄机器人升降调节和机械臂控制都是电动助力,能更好地模仿人工去雄动作,在保证较高抽净率的同时,将植株损伤降到最低,为玉米高产提供更好的保障。(梁乐 移志向)
10 2024/07
不惧台风 智能养殖 我国海洋牧场向深远海开拓
我国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其中深远海域占90%以上,发展深远海养殖是我国海洋食物生产的新增长点。传统塑料式养殖渔排无法抵御海上较大级别的风浪,一旦有台风来袭就可能造成经济损失。位于广东省珠海市万山海域的中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在工作时可以潜至水下12米深,通过阻力板提高稳定性。2米以下的海浪经过,“澎湖号”几乎感觉不到晃动,从2018年8月投放至今,抵抗了所有的台风。在海洋牧场向深远海开拓的过程中,能源消耗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一大难题。“澎湖号”作为目前国际上首个将波浪能技术与海洋牧场相结合的养殖平台,在理想状态下,最大发电量可达每天1400度。近日,在浙江省宁波市的一家造船厂,浙江省第一个深远海半潜式智能化养殖平台已基本完工,这个平台长82米,宽32米,高度差不多相当于7层楼房的高度,一次性可以养殖30万尾大黄鱼。这个深远海半潜式智能化养殖平台还加装了智慧渔业系统,未来在养殖环节基本可以做到“无人化”管理。目前,宁波市传统大黄鱼养殖年产值在4亿元左右,随着深远海养殖规模的扩大,产值将实现翻倍增长。在山东省长岛南隍城岛的东部海域,“经海七号”养殖平台一次养鱼量可达100万公斤。在渤海莱州湾的一家养殖企业,经过陆海接力养殖的斑石鲷鱼也进入收获阶段。这些鱼在陆地上的养殖工厂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再转移到“蓝钻一号”深远海大型管桩养殖围栏里,在这里生长6个月,到了冬季又被接回到养殖工厂,实现了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发育,年产量可超300吨。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更先进、养殖技术更领先、产业链也更加完备。“经海七号”地处黄海、渤海交界处,是全国最大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在各种监测设备的加持下,每条鱼的大小、重量都可以追踪拍摄,以此判断哪条鱼达到了可供捕捞的标准。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关长涛说:“大型养殖设施的出现,跟我们国家整个的设施装备制造水平、材料的水平以及工业化水平整体提升密切相关,契合我国海水养殖逐渐由近海向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战略需求。”(据新华网)
06 2024/07
草莓植物工厂里的新质生产力
近段时间,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草莓基地的草莓苗第一次被移入植物工厂进行种植,由此可以实现草莓不间断生产与采摘。植物工厂是设施农业的一种高级形态,能够让农作物免受极端气候影响,利用智能计算机和电子传感系统对植物生长的气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保障并精准控制设施内植物的生长。打造草莓植物工厂的贵州有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徐纬说,他们在泗渡镇已经使用大棚种植草莓4年多。一方面草莓生长常常受气候影响,另一方面草莓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寻求出路,公司开始探索利用植物工厂模式种植草莓。让一种农作物在植物工厂里实现规模化种植并非易事。由于投入成本高,一直以来,植物工厂种草莓基本处在实验室阶段。另外,推行大规模产业化需要大量数据作为支撑。为此,贵州有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起植物工厂实验室,用了3年多时间开展草莓种植实验。徐纬说,目前公司已经掌握了草莓生长阶段的大量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设置各项参数,精准控制草莓的生长,这样一来,草莓不仅长势很好,还能提升2%~3%的甜度。如今,该公司在草莓行业内率先建成了较大规模的草莓植物工厂。他们从各种物料成本出发,尽可能地降低建设和经营成本,根据测算,今年投产后一年半即可收回成本。笔者了解到,这个草莓植物工厂占地约5.7亩,却与400多亩传统草莓基地的年产量相当,智能化率达到95%,仅剩下定期的疏花疏果和每天的采摘两道工序依靠人工,整个过程算下来只需10位工人。“草莓植物工厂的用水量相较于传统大棚种植也在相应减少。”徐纬说,其单位空间创造的实际效益是传统模式的20余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希望人们能一年四季吃上新鲜的草莓,也希望新质生产力为草莓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能。”徐纬说。(刘智强)
03 2024/07
“小”雷达盯住了“大”害虫
雷达看得见客机、云团,还能看见空中的飞虫?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回答:不仅看得见,还能看得很清楚。近日,在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4台雷达基站伫立在田野上。若从空中俯视,其中3台雷达基站组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剩下的1台位于三角形中心附近。“相比空管雷达、气象雷达,这台相控阵昆虫雷达才3米高,的确是‘小个子’。”在中心点的雷达基站里,为了压过电机马达工作的噪声,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廉钧不由得提高嗓门告诉笔者。伴着一阵阵嗡嗡声,笔者眼前的相控阵昆虫雷达阵列斜对着天空,正不疾不徐地旋转,不一会儿就完成巡天一圈。在这里,人眼看不到的电磁波被发射出去,又带着天上的“消息”回来,随后被处理成可视化的图像。“根据记录,今天清晨4点至6点,昆虫的雷达回波比较明显,说明这一时段空中飞虫的数量和密度比较高。”在雷达基站旁的数据方舱,王廉钧指着屏幕上一段折线图说。“长度几毫米的飞虫,在2公里半径内都能被探测到。两只飞虫只要间隔超过20厘米,就可以被分别标注出来。”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多源感知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晓来说。迁飞性害虫是粮食生产的大敌,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年)》点名了10种害虫,多数具有迁飞习性,其中不乏草地贪夜蛾、飞蝗等大害虫。火眼金睛的雷达,为“虫口夺粮”带来了更多底气。“昆虫为躲避天敌,多在夜晚进行迁飞。这让传统光学追踪等手段难以及时有效监测虫情变化。而雷达具有全天候、全天时探测优势,能有效监测昆虫迁飞。”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多源感知创新中心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技术研究院副教授李卫东说。位于黄河三角洲的雷达基站,则为精准探测迁飞性害虫作出新贡献。李卫东表示,通过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团队在雷达探测原理、方法、体制等方面,形成一套动物迁飞雷达精细探测体系,实现对三维轨迹等行为学参数的精细测量,具备对迁飞动物个体种类辨识与轨迹分析能力。在东营市试验场站的仓库里,笔者还见到了正在调试的缩比高分辨全极化昆虫雷达,不久后,它就要被装车发往浙江。今年,科研团队计划在浙江建设4部昆虫雷达,进行组网试点。未来,他们还将构建面向迁飞昆虫监测预警的大规模昆虫雷达网综合信息平台体系。 (萧海川)
29 2024/06
了解雷电,重视雷电预警信号
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雷雨云中。当雷雨云内部的水滴、冰晶等带电粒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形成强大的电场,最终导致空气击穿,形成闪电。雷电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能够击毁建筑物、引发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等。同时,雷电还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甚至损坏。我国雷电预警分为三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用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雷电黄色预警信号指6小时内可能发生的雷电活动,且可能导致雷击事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尽量避免户外活动。若接到雷电橙色预警信号时,则在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该地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雷电活动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较大。这时应留在室内并关闭门窗,户外人员应躲入带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汽车内,注意关闭危险电源。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不在空旷场地打伞,不把农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以免受到雷击伤害。雷电红色预警信号为最高级别预警,指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该地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且雷电活动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此时应提前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汽车内,并关好门窗。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和其他类似金属装置。尽量不要使用无防雷装置或防雷装置不完备的电视、电话等电器。特别提醒,在雷雨天应尽量避免接打手机。一般情况下,当雷电天气到来时,应提前躲在安全的建筑物内,并遵循雷电预警信号所要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增强防范意识,消灭险情萌芽。 (据中国应急信息网)
26 2024/06
黑龙江佳木斯:布局卫星产业和智慧农业新赛道
当前,黑龙江省农忙正当时。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佳木斯农高区”)内,一台台水旱两用的智能拖拉机正在农田里开展测试。利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它们可以实现精准导航定位、智能控制。“物联网平台可以实时接收智能拖拉机传回的作业数据,实现农机具智能化管理。”佳木斯骥驰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良骥向笔者介绍,公司正在打造新型水旱两用智能拖拉机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可年产拖拉机1500至2000台,实现产值约2亿元。近年来,佳木斯通过产学研融合,一面发展卫星产业,一面深耕智慧农业,上天入地,追“新”而行,以“质”致远。 打造卫星产业集群在日前佳木斯抚远举办的“东极之光·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主题展上,卫星地面站、卫星数据应用开发、“太空1号”蔓越莓等项目,让与会嘉宾看到佳木斯的飞天梦想,北斗技术已成为佳木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量。依托北斗导航仪生产线,一批批完全国产化的北斗导航仪在勤得利、前哨、二道河等农场安装使用。产品以北斗卫星定位为感知信号源,打破了国外 GPS(全球定位系统)导航的行业垄断,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这条由佳木斯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与国家农机创新中心合作共建的生产线,可年产 2 万台北斗导航仪。”北大荒精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振友介绍,该导航仪具备远程服务功能,还可配备雷达和视觉传感器,实现农机无人驾驶。佳木斯卫星产业集群正加快形成。今年佳木斯计划开工建设8个卫星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 10 亿元,已吸引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星邑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杭州航天星寰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落户。围绕卫星产业,佳木斯将打造四个中心。其中,卫星测控产业中心已经落成,卫星数据算力中心,卫星数据产品应用开发中心和卫星设备、组部件及相关产品制造中心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引领智慧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佳木斯用科技赋能新农田,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在佳木斯农高区智能化叠盘暗室育秧工厂,由智能控制室操控的暗室育苗设备已正式投入使用。应用这项技术进行水稻育苗,预计用种量可以减少10%,出苗率、秧苗素质将大幅度提高,育秧时间可缩短7~9天。佳木斯农高区还坚持以科技攻关推进技术和业态模式创新,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为了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集约管理,佳木斯农高区致力于打造智慧平台的“中央处理器”,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无人化作业,让种植户更快与智慧农业接轨。(李丽云 朱虹)
08 2024/06
烘干机械化 晾晒不看天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黄淮海夏玉米优势产区和中强筋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区。该县耕地总面积150万亩,常年种植小麦130万亩、玉米110万亩。萧县镇城阳社区种粮大户徐肖格外安心地告诉笔者:“镇里新建了烘干中心和仓储房,有了烘干条件,就算遇上阴雨天也不怕了。”“种地不怕辛苦,就怕眼看着粮食要收进仓了,却遇上了阴雨天。”徐肖说,去年小麦丰收时突遇阴雨,让部分农户遭受损失。“正是去年那一场大雨,让县里下定决心要补齐烘干短板,探索‘行政推动、市场带动、项目促动、农民联动’模式,在全县布局粮食烘干和仓储中心。”萧县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赵兴亮说。去年,萧县共统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5226万元,规划建设300吨以上粮食烘干中心8个,配套、完善100吨以下粮食烘干塔1个,规划建设粮食仓储基地1处。同时,该县利用省级粮食烘干中心建设资金,采用“建前申报、建成验收、先建后补”的方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粮食烘干中心两处。“烘干中心建设要突破两大难题:一是土地,二是设施利用率。”赵兴亮介绍,县里成立县级烘干中心项目建设领导组和专家组,大力推动烘干中心建设,将设施农业用地、“订单式”烘干合同、预期收益、租赁收益等情况都纳入项目遴选条件,对不符合规定的地区实行“一票否决”,保障资金效益的发挥。目前,全县累计拥有粮食烘干中心16个,建成烘干塔(设备)102个,日烘干能力约1万吨,仓储容量约19万吨。为保障粮食烘干中心高效运转,该县积极探索烘干中心运营模式,全力构筑粮食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推动由“种好粮、多产粮、产优粮”向“储得好、销得出、有利润”转变,为“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贡献“萧县方案”。 (张玉芳)
01 2024/06
“梯田管理大师”解决作业难题
我国一共有6亿多亩丘陵山地,占据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左右,但常用的传统大型农机并不适合这些地形复杂的耕地。今年,一批刚研制下线的新型小农机样机来到甘肃省定西市的梯田里播种马铃薯。甘肃省定西市是我国马铃薯的核心产区,在这里的大片梯田,耕种主要依靠两种方式:一部分靠人工耕种,成本高,工作量大;一部分靠普通农机,但受制于狭小的地块,作业难度大,效率低。因此,能匹配梯田种植的小农机成了这里农业生产最大的短板。今年,甘肃向全省22个试点县区投放了首批丘陵山地专用轮式拖拉机,它们都是省内外多家企业研发的最新成果。今年,甘肃宣煊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收到了5台新款小型拖拉机和一批播种机。耕作前,要先把农机开上山,从海拔1600米的合作社出发,到海拔1700多米的梯田终点,盘山路程更是长达10公里。该合作社理事长李聚东介绍说:“这里以前不管是拉种子、化肥、农药,都很吃力。”如果说上山难只是第一道门槛,那么另一道门槛,就是梯田上的空间小,农机很难作业。这批小农机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成了小巧的“梯田管理大师”。农机手们说:“这批小农机最出彩的功能,就是可以实现一定角度的弯折,俗称‘扭腰’。”这个“扭腰”功能,能够让小农机在更加局促的空间灵活作业。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张吉琳说:“以前的农机转弯半径比较大,所以它要在前面六七米的地方掉头。”而如今的小农机轮距仅为1.1米,这意味着,原本只能种植5行土豆的宽度,现在利用这批小农机种植,能够种到6行,实现了土豆产量增收。同时,小农机增加了北斗模块,使种植更加灵活和智能化。中国一拖电气工程师韩泽铭说:“针对丘陵山地这种不规则的地块,它们有一套曲线作业的模式。通俗来讲,每隔3米系统会自动采集一个地点,最终汇成一个完整的曲线,农机就可以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作业。”在定西市另一家小型农机制造企业里,可以看到一排排更小更轻便的手扶式农机。与以往常见的手扶式旋耕机不同,这里生产的是各类作物的手扶式播种机。工作人员研发的手扶式播种机,体型更小,转弯可以轻松抬起,直线前进时,还有多挡动力可以调节,最大程度降低了体力消耗。而这批小农机里,有的还可以精量播种。甘肃省定西市三牛农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明说:“大的蚕豆种子我们能精播到1粒,和针尖一样大的种子,我们能精播2~3粒。”这些精量播种机有一个非常核心的部件,就是取种器,取种器每一次的旋转,就能精准地把每一粒种子固定在每个窝眼里。现如今,甘肃省将用两年时间,在31个县区共投放1598台小型短板农机具。未来,随着更多小农机的投入使用,这些土地的种植效益将不断提升,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贡献更多力量。 (董文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