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2024/07
科研团队潜心钻研 杏鲍菇菌渣实现废物利用
笔者近日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该校大学生科研团队成功将杏鲍菇菌渣转化为杏鲍菇栽培养分基质,实现了杏鲍菇菌渣的废物再利用。据了解,全国生产杏鲍菇的厂家超过700家,年产量超过200万吨。杏鲍菇采摘后剩余的菌渣,在过去多数被作为废弃物丢弃,或通过简单还田等方式处理,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2022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孙慧玲与几名同学组建了杏鲍菇菌渣可持续高质量利用团队,研究杏鲍菇菌渣的再利用。两年来,孙慧玲和团队成员先后走访调研了“中国菌都”连云港的20多家杏鲍菇生产企业,研究了杏鲍菇菌渣的成分、利用率及使用用途,并采集了相关企业的生产数据。通过试验分析,他们发现杏鲍菇采摘后剩余的菌渣营养成分丰富,且符合杏鲍菇培养料行业标准,具有作为菌包主原料进行二次利用的可行性。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团队成功优化了菌渣与基质的配比技术,构建了配比数据库,并研发出菌渣高效无害自适应优化技术。“我们的技术能够精准筛选无病害菌渣,与传统方法相比,筛选效率提升了5倍、杂菌识别准确率高达99.7%、基质替代率超过35%。利用该技术制作的菌包,成本低、产量高、品质优。经检测机构检验,各项指标均达到行业标准。”孙慧玲说。目前,孙慧玲团队已申请8项专利,并成立企业进行菌渣回购、委托加工及销售菌包的商业运营。(李诏宇 孙嘉隆 盛丽君)
17 2024/07
2024年夏秋季茶叶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为加强夏秋季茶园生产管理,保障夏秋茶和翌年春茶生产,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茶叶专家指导组、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提出2024年夏秋季茶叶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一、加强茶园培肥管理㈠茶园追肥⒈茶树根部追肥 夏茶追肥宜在春茶结束后进行,秋茶追肥宜在夏茶结束后进行。投产茶园一般每亩追施15~20公斤尿素或20~30公斤18-8-12(N-P2O5-K2O)配方的茶树专用复合肥,高产茶园可适当增加施用量。成龄茶园应在树冠边缘垂直下方开沟施肥,沟深以10~15厘米为宜,禁止撒施;幼龄茶园中,1年至2年生茶树宜在距根茎5~10厘米的位置施肥,3年至4年生茶树宜在距根茎10~15厘米的位置施肥。⒉茶树叶面追肥 根部施肥效果不佳时,可根据需要进行叶面追肥。一般在每轮茶季结束后、下一轮新梢萌发前喷施叶面肥,宜选择在晴天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或阴天进行喷施,避免在下雨前进行。㈡基肥施用基肥施用宜在10月完成,首选饼肥、堆肥和厩肥等有机肥,也可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基肥(以纯氮计)施用量应达到全年施肥量的30%~40%,一般每亩施用畜禽粪有机肥1~2吨或饼肥200~300公斤,每亩可配施钙镁磷肥25公斤、硫酸钾5~10公斤,拌匀后开沟15~20厘米深或结合深耕施用。㈢绿肥种植幼龄茶园及茶行间距较大、土壤裸露度高的成龄茶园,可在行间种植鼠茅草等绿肥,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通透性,并抑制杂草生长。鼠茅草一般于9月在行间进行条播或撒播,每亩播种量为1~2公斤,草籽与茶树间距应大于30厘米。播种前,可将草籽和细沙按1:10的比例混合均匀,播种后需适当覆盖薄土,以防止草籽吊干。㈣合理耕作夏茶结束后,要对茶园进行浅耕,深度为5~10厘米。对于采收秋茶的茶园,秋茶结束后需再次进行浅耕。注意应避免在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下进行耕作。二、加强虫害草害防控㈠夏秋高发害虫防控技术夏秋季灰茶尺蠖、茶尺蠖等害虫发生严重时,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害虫防控,以降低田间虫口密度,防止害虫大规模发生。必要时,可施用高效、安全的药剂进行应急防治。对于达到采摘标准的茶园,应及时分批勤采,以破坏害虫的产卵环境,并随芽叶带走部分虫卵和低龄若虫。在虫害发生特别严重的茶园,可根据具体虫害情况选择非水溶性农药进行应急处理。针对灰茶尺蠖、茶尺蠖、3龄前的茶毛虫幼虫,可使用高效生物农药(如短稳杆菌)或高效安全的化学农药(如高效氯氰菊酯、甲维·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进行防治。对于茶小绿叶蝉,则可使用印楝素、桉油精等生物农药,或虫螨腈、双丙环虫酯、唑虫酰胺、茚虫威等高效安全的化学农药进行应急防治。在采摘茶园施用农药时,务必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说明书中的安全间隔期要求。㈡春发害虫秋季防控技术部分茶区绿盲蝽、茶网蝽春季高发,严重影响春茶生产,因此应于秋季提前落实防控措施。⒈绿盲蝽防控 9月至10月期间,利用性诱剂和色板监测绿盲蝽进入茶园的时间。一旦绿盲蝽入园,结合茶小绿叶蝉的防控工作,及时向茶树及周边杂草喷施10%联苯菊酯,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⒉茶网蝽防控 可选用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若茶网蝽发生严重,可结合使用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农药,在防治其他害虫的同时进行兼治。㈢茶园杂草防控技术可结合茶园耕作,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除草,并将清除的杂草深埋于土壤中,通常于6月至8月间每月除草一次。投产茶园宜在秋季植被开花前进行耕作除草,而幼龄茶园则可适当增加耕作除草的次数。对于幼龄茶园及树冠覆盖度较低的成龄茶园,可采用铺设防草布的方法,或在行间间作绿肥植物,以有效控制杂草生长。(据全国农技推广网)
13 2024/07
夏季病虫害防控科学安全用药指导意见
为做好2024年夏季病虫害防控科学安全用药技术指导工作,确保病虫害防治效果,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施药者人身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减少人畜中毒事件发生,特制定本指导意见。一、科学使用农药㈠对症用药正确识别水稻、玉米、大豆等秋熟作物病虫害,是科学安全用药、确保防治效果的前提。需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识别病虫害种类,并据此选择适宜的农药品种。应优先选用环境友好型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禁限用农药品种,确保对症用药。㈡适期用药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特点和农药使用特性,选择适宜时期开展施药防治。具体而言,害虫应在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期进行防治,病害则应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进行防治,而杂草的茎叶喷雾防治应在其2~5叶期进行。㈢足量用药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标注的用药量足量使用,这样既能保证防治效果,又不易刺激病虫害加速产生抗药性。药液量的确定应依据防治对象、发生程度、作物生育期以及不同植保机械的特性来合理掌握。㈣科学轮换或混配用药合理轮换或合理混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可有效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并提升防治效果。通常,每个农药品种(有效成分)在一个作物生长季内的使用次数不宜超过2次,并应与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交替或轮换使用。在混合农药时,若出现乳剂破坏、絮结或大量沉淀等现象,则这些农药不能相互混配使用。㈤合理施药夏季适宜的施药时间为上午5~9点和下午4~8点,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期间由于气温高、光照强,不宜进行施药作业;同时,风力在3级以上或下雨天气也不宜施药。施药人员每日的施药时间一般应控制在6个小时以内。针对玉米等高秆作物的病虫害防治,鼓励由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植保无人飞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在适宜的时间段内开展作业,避免人背式施药机械进入密闭环境施药,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㈥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施用农药时,务必严格遵守农药标签上标注的农药安全间隔期,尤其是针对蔬菜、水果等夏季鲜食农产品的用药。若不满足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要求,则应立即停止施药,以防止农药残留超标。二、安全施用农药㈠精准施药,确保防控作业安全对于采用植保无人飞机开展夏季病虫害防治的,需确保飞行安全和用药安全。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强对植保无人飞机的测试与检修。飞防作业前,务必对植保无人飞机进行全面测试与检修,重点测试喷头流量和喷施均匀度,确保机具状态良好。二是精心选择飞防药剂。应选用高效、环境友好型的药剂品种,优先考虑微乳剂、可溶液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等剂型。同时,严禁在蜜源植物开花期、水产养殖场所、水源地附近等敏感区域开展航空施药,以防止农作物药害及飘移污染,保护周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如鱼类、蜜蜂、家蚕等。三是加强航空施药安全管理。飞防作业前,需提前向养蜂人、养蚕人、周边农田的农户、家畜场主及环境敏感场所等发布航空施药预警信息。作业时,应严格遵守安全作业规范,一旦风速、风向、温度、相对湿度、时间等条件不适宜,应立即停止施药。作业完成后,根据农药标签上的建议,及时在处理区域周围设置警示标志,并在规定时间内禁止人和牲畜进入施药地块,以确保安全。㈡做好防护,严防中毒事件发生施药人员需穿戴好防护用品,包括防护帽、口罩、手套、靴子及专业防护服等,并严格遵守施药操作规程。在喷施农药时,施药人员应始终处于上风位置,采取顺风隔行施药的方式,且施药过程中严禁饮食、吸烟。施药后,应及时清洁身体、更换衣物,并将喷雾器械彻底清洗干净。严禁使用盛有药水的桶直接下井、下河、下池取水,也禁止用手直接搅拌药液。特别提醒,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严禁喷施农药或接触有毒药剂。若施药人员出现头晕、恶心、呼吸急促、出汗流涎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喷药,迅速离开作业场所至空气清新的地方,脱去受污染的衣服,并用清水彻底清洗皮肤。若中毒症状较为严重,应立即拨打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4小时中毒急救热线(010—83132345)咨询,并携带农药标签及时前往医院接受诊治。㈢及时补救,减轻药害损失在喷施除草剂时,应加装保护罩,注意选用对临近作物和下茬作物安全性高的除草剂品种,并严格控制使用剂量。若不慎发生除草剂药害,可在作物叶面上及时喷施吲哚丁酸、芸苔素内酯、赤霉酸、磷酸二氢钾等药剂以缓解药害影响。同时,需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根系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从而加速农作物的恢复生长。(据全国农技推广网)
10 2024/07
大豆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方案
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及时有效科学满足大豆水肥需求,是当前提升大豆单产的关键措施,对支撑新一轮千亿斤产能提升工程、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意义重大。为服务大豆单产提升工程,推进大豆大面积均衡增产,特制定本技术方案。一、主要适宜区域适宜在有水源条件的大豆产区,如东北和西北的春大豆种植区、黄淮海以及长江流域的夏大豆种植区等。宜采用滴灌等方式进行精准灌溉施肥,播后滴水以确保出苗率,实现苗全苗齐。全程按需分次均衡施用,确保水肥的精准供应。同时,应集成科学选种、合理密植、根瘤菌接种和病虫害防控等配套措施。与当地常规种植方式相比,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强化水肥的精准施用,力争实现亩均单产提高20公斤以上的目标。此外,推荐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保持玉米的施肥强度不变,可适当减少大豆的用肥量。同时,提倡使用根瘤菌剂进行包衣或拌种,以强化生物固氮作用,从而减少氮肥的使用量,并注重磷钾肥的施用。二、关键技术要点㈠春大豆区主要包括北方春大豆种植区,如西辽河流域、松嫩平原西部、大兴安岭山前平原等春大豆种植区,以及新疆、河西走廊等春大豆区。在这些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适宜推广浅埋滴灌、膜下滴灌等技术,以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⒈精细整地科学播种 一是精细整地。整地时要掌握好“平、碎、匀”的原则,建议深翻30厘米以上,以打破犁底层,并适时耙地,确保耕层上虚下实,地面平整。二是起垄铺管。将传统的垄上双行改为垄上四行,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小行距为20~30厘米,大行距为30~50厘米。小流量滴灌带宜铺设在窄行中间,大流量滴灌带则可铺设在宽行中间。三是种子处理。需选用适宜品种,并推广根瘤菌接种技术。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种衣剂进行包衣,所选种衣剂材料应对根瘤菌无害。四是科学播种。当耕层5~10厘米地温稳定在10~12℃时,为最佳播种时机,应适水增密。若土壤墒情不足,则应在播种后立即滴水,以提高出苗率和出苗质量。⒉水肥协同精准调控  一是水肥一体化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滴灌管(带)组成。滴灌设备的规格和型号应根据生产实际进行选择,滴灌灌水器的出水量一般控制在1~2.5升/小时之间。首部枢纽则包括加压、过滤和灌溉施肥等设施设备。二是灌溉施肥策略。在大豆的全生育期内,一般需灌水3~6次,每次灌水量约为10~30立方米/亩。播种后,可根据墒情状况滴灌出苗水。在分枝期、初花期、盛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应结合降雨情况合理灌水,滴灌时确保地表湿土边缘超过播种行5~10厘米即可,避免过量灌溉。对于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高产地块,一般推荐施用氮肥(N)3.5~4.5公斤/亩、磷肥(P2O5)4.5~5.5公斤/亩、钾肥(K2O)3~4公斤/亩。其中,30%的氮钾和70%的磷肥作为底肥施入。剩余70%氮钾和30%的磷肥则于初花期至结荚期期间,分别随水追施。此外,还可结合追肥过程,适当补施硼肥和钼肥等微量元素水溶肥,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⒊其他配套措施 一是杂草防除“封定结合”。采用播后芽前封闭与苗后茎叶定向喷药相结合的方法,有效防除杂草。二是中耕提苗。在齐苗后至封垄前,进行三次中耕作业,以提高苗情质量。三是“一喷多促”。根据大豆长势,适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钼酸铵等液体肥料,以及杀虫剂、杀菌剂等,实现一喷多效。对于旺长地块,可在初花期喷施烯效唑等化控剂进行控旺处理。四是适时收获。待叶片落净,豆粒归圆时,应及时采用机械收获,以防止炸荚造成产量损失。㈡夏大豆区主要是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夏大豆种植区,涵盖北京、天津、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盆地、陕西关中地区以及山西汾河谷地等区域,这些地区适宜采用地面滴灌等方式,以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⒈优选品种适水增密 一是精选品种。应选择高产、优质、抗倒性好、抗病性强且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大豆品种。播前需做好种子精选工作,建议选用以精甲霜灵·咯菌腈为基础配方的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并采用拌种、包衣、喷施等方式接种根瘤菌,以促进生物固氮。二是合理增密。在水资源条件良好的区域,大豆保苗密度可在常规密度基础上每亩增加1000株。对于耐密品种或晚播地块,也应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三是滴水出苗。麦收后可直接进行免耕精量播种,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厘米之间,对于土壤粘重的地块应适当浅播。播后通过滴灌管(带)进行灌水,采用干播湿出的方式,实现一播全苗。⒉水肥一体化管道铺设 主要由水源、首部枢纽、主管、支管和滴灌管(带)组成。滴灌设备的规格和型号应根据生产实际进行选择,滴灌灌水器的出水量一般控制在1~2.5升/小时之间。首部枢纽集成了加压、过滤和灌溉施肥等设施设备。对于采用40厘米等行距模式播种的大豆,建议采用一条滴灌带控制两行大豆的方式进行布局;而对于采用“20厘米+40厘米”宽窄行模式播种的大豆,滴灌带应布置在窄行的中间位置,以确保灌溉效果最佳。⒊灌溉施肥策略 一是水分调控。根据降雨情况,大豆全生育期需灌水3~5次。大豆苗期需水量较少,而花荚期和鼓粒期需水量较大。播种后48小时内即应滴灌出苗水,确保地表湿土边缘超过播种行5~10厘米。为防止土壤板结,可在种子顶土时再滴灌一次水。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则根据土壤墒情滴灌2~3次,一般每次灌水量为15~30立方米/亩。二是养分调控。高产田块一般推荐施用氮肥(N)3~4公斤/亩、磷肥(P2O5)5.5~7.5公斤/亩、钾肥(K2O)4~5.5公斤/亩。播种时,每亩可施用大豆配方肥15~20公斤作为种肥。在开花期、结荚期或鼓粒期,应分次随水滴施追肥。此外,还可在初花期或结荚期喷施1~2次0.01%~0.05%的钼酸盐溶液,或1~2次0.1%的硼、锰、铜、锌等微量元素溶液,每亩喷施量为30~40公斤,以确保大豆的养分需求得到满足。⒋其他配套措施 一是绿色防控。建议播种后进行封闭除草处理。对于未进行封闭除草或封闭除草效果不理想的田块,可在大豆生长至2~3片复叶期时进行苗后除草。针对重点病虫害,应积极开展统防统治工作。二是低损收获。推荐选用大豆专用收割机,或者配备有大豆专用收获割台的收割机进行收获作业。若需使用稻麦收割机进行收获,请务必确保配备并使用大豆专用筛子,以减少损失。三、重点任务㈠开展技术集成示范在已建或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区域,且这些区域具备高效节水灌溉条件的情况下,应大力推广应用大豆水肥一体化技术,旨在将高效节水灌溉设备的优势有效转化为大豆的产能优势。同时,结合绿色高产高效、大豆单产提升工程等相关项目,应集中连片地开展大豆水肥一体化提单产创高产集成示范。㈡集成区域技术模式聚合科教单位、企业等资源,参考大豆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的关键要点,围绕不同的灌溉方式、灌水量、施肥量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以优化技术参数。同时,配套适宜的品种选择和栽培管理措施,集成形成具有属地化特色的大豆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旨在提高技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实现水肥利用效率和大豆单产的双提升目标。㈢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将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提升大豆单产、创造高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应广泛动员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科研院校专家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深入田间地头,及时开展技术指导工作,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举办技术培训活动,详细讲解技术关键要点,以提升农技人员和农民的种植技能水平。 (据全国农技推广网)
06 2024/07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 在江西九江举办
为推进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切实提升蔬菜质量安全水平,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江西省九江市举办了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学员们重点学习了蔬菜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和绿色防控技术,并交流了豇豆病虫害和番茄潜叶蛾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工作的进展。近年来,各地植保机构集成了物理阻隔、色板诱杀、生物防控以及高效低毒农药应用等技术,形成了50余套蔬菜绿色技术模式,并建立了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基地。2023年,全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了53.88%,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保障蔬菜生产和质量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然而,蔬菜病虫防治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绿色防控投入品种类不够丰富、产品同质化较严重、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度不够、防控成本高、政策扶持不够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各地将持续深化以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为重点的绿色防控工作,切实提高蔬菜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技术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提高认识,加大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的重要性、典型做法以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认识和支持。二是优化技术,针对病虫绿色防控中的技术瓶颈和产品升级需求,组织开展联合协作,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三是加强推广,持续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的融合发展,集成组装和熟化经济、有效、轻简化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形成规范化的技术规程,确保绿色防控技术从示范展示走向大面积推广应用。共有来自28个省和部分重点蔬菜生产县(市)植保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共计6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王田)
03 2024/07
2024年夏季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受赤道中东太平洋由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换影响,今年夏季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东部季风区降水总体偏多,区域性和阶段性洪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为有效防范、减轻极端天气对蔬菜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夏季蔬菜生产管理的针对性和技术水平,促进蔬菜稳产稳供,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蔬菜专家指导组、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提出2024年夏季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一、露地蔬菜生产管理目前,露地在田蔬菜主要以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豇豆、菜豆等果菜类蔬菜,以及甘蓝、菜花等十字花科蔬菜为主。㈠果菜类蔬菜⒈植株管理 对于需要搭架栽培的瓜类、茄果类和豆类蔬菜,应尽早搭架,并及时进行整枝、打杈、摘心等田间作业,以增加通风透光。同时,应及时清洁菜园,加固菜架,清除残枝病果,并适时培土拥根,以增强抗倒伏能力。在光照强度较高的地区,要特别注意防止番茄、辣椒等蔬菜发生日烧病。为此,可在果实上部保留一定数量的叶片,以避免果实直接受到阳光暴晒。⒉水肥管理 番茄、黄瓜等果菜在初花期应适度控水,进行浅中耕和蹲苗,以促进坐果。进入产品形成期后,水肥管理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推荐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对于瓜类、茄果类、豆类蔬菜,应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可根据植株长势进行叶面喷肥。具体做法为:使用0.3%~0.5%的磷酸二氢钾和0.3%的尿素混合溶液,或选择氨基酸类叶面肥喷施作物叶面,每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以防止植株早衰。夏季高温期浇水时,应选择在上午10点之前和下午4点以后进行。如遇持续高温干旱,应适时引水灌溉,以保持土壤湿润;而在强降雨后,要及时清沟排水,以缩短蔬菜受淹时间。⒊防治病虫害 夏季蔬菜易发生疫病、炭疽病、根腐病、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等病害,以及烟粉虱、豆野螟、小菜蛾、斜纹夜蛾、桃蚜等虫害。在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下,可喷洒1~2次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广谱性杀菌剂来预防病害。同时,要及时清除菜田内及周边的杂草,以减少病虫寄主,从而减轻病害发生。㈡叶菜类蔬菜对于茬口密集、生长时间短、以直播为主的叶菜类蔬菜,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尽量选择地势高燥、土壤肥沃、浇水便利、排水良好的地块。二是优先选用耐高温、耐旱、耐涝的品种。三是采用高畦栽培方式,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田间积水。四是播种后利用遮光率约60%的黑色遮阳网、薄型无纺布等轻型覆盖材料进行浮动覆盖,以降低地温,保持土壤湿度,促进出苗整齐;对于小白菜、菜心等速生绿叶蔬菜,可在全生育期浮动覆盖40目防虫网,减少农药使用,确保质量安全。对于生长期比较长的十字花科蔬菜,如甘蓝、菜花、大白菜等,在水肥管理上应采取先控后促的策略,可采用喷灌、隔沟交替灌溉、膜上沟灌等节水技术;施肥应以氮肥为主,薄肥勤施。在病虫害防控方面,可在田间安装杀虫灯、黑光灯、信息素诱捕和干扰迷向等绿色防控技术,及时防治病虫害,提倡2~3种药剂交替使用,并严格执行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对于多次收获的蔬菜,应先采收后喷药,以确保蔬菜安全。此外,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在台风、冰雹、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抢收达到采收标准的蔬菜,以降低灾害天气可能造成的损失。㈢高山蔬菜夏季高海拔区域以种植喜冷凉的萝卜、甘蓝、大白菜为主,而中高海拔区域则主要种植喜温的辣椒、番茄和四季豆。高山蔬菜多为坡地种植,夏季雨水较多,易导致蔬菜脱肥缺素和病虫害发生,因此需加强管理。⒈科学安排播期与品种 番茄、辣椒和四季豆等喜温蔬菜适宜在800~1400米的中高海拔地区种植,而萝卜、大白菜、甘蓝等喜凉耐寒蔬菜则适宜在12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种植。5—6月高海拔地区处于低温长日照季节,容易达到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的低温春化条件,因此应选晚抽薹品种,并掌握好适宜播期。高山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紫外光强,产品运输距离远,所以宜选择抗病抗逆性强、商品性状好、耐贮运的品种。⒉十字花科蔬菜管理关键技术措施 首先是要防治根肿病。应采用十字花科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倒茬的方式,实施土壤消毒,增施有机肥、调酸补钙,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病穴及时撒生石灰,并将病株集中烧毁,以减少病菌重复侵染。其次,要防治地下害虫。对地下害虫为害的地块,播种前20天以上采用石灰氮或生石灰消毒,用薄膜覆盖畦面持续保湿10天后晾晒。同时,加强温湿度和水分管理,改善栽培环境。蔬菜收获后,及时将病虫残叶、杂草清理干净,集中于田头进行堆沤处理或进行无害化还田处理,以减少虫源。此外,还可以通过放置杀虫灯及采用黄板诱杀技术来减少成虫的危害及产卵量。⒊茄果类蔬菜稳产关键技术措施 由于高山雨水多,晚疫病等雨传性病害易发生,坡地淋溶易导致土壤酸化脱肥。因此,高山番茄、辣椒等果菜应采用大棚避雨栽培技术,采用简易钢架大棚,顶部铺薄膜,四周围防虫网,以实现避雨防虫;调酸补钙,增施含有益菌群的功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配套建设集水池,棚内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实现精准施肥。⒋夏季灾害预防 高山高原地区易发生强对流天气,应重点防范突发冰雹危害。在高发区域预先设置支架,有冰雹预警时提前安装防雹网;遇有短时大风、台风等强对流天气时,要提前加固设施,压紧压膜线,防止大风掀膜;尽量采用深沟高垄栽培模式,以便于排水。二、设施蔬菜生产管理㈠在田蔬菜管理⒈环境管理 夏季蔬菜环境调控的重点在于通风降温。当夏季温度高时,温室和大棚顶部的所有通风口应全部打开,并在通风口处安装40目防虫网,以降低棚室内的温湿度。在采用遮光降温时,应根据栽培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和管理成本,在温室、大棚顶部外覆盖适当遮光率的黑色遮阳网或喷涂遮阳涂料等进行遮光降温。同时,要加强遮阳网的揭盖管理,果菜类蔬菜一般在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遮阳降温,阴雨天和早晚则打开遮阳网;叶菜类蔬菜可全天进行遮阳管理,但在上市前3~5天应打开遮阳网,增加光照,以提高蔬菜的营养品质和商品性。对于安装有喷雾设施的温室和大棚,可在上午11点前开启喷雾设施进行降温,下午3点左右关停。在夏季温度高、雨水多的地区,塑料大棚可采用“顶膜+遮阳网+四周防虫网”的“两网一膜”覆盖方式进行避雨降温防虫栽培。此外,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如遇强对流天气,应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加固棚架,关闭所有通风口,收紧遮阳网。强对流天气结束后,要及时通风降温,以确保蔬菜的正常生长。⒉植株管理 果菜类蔬菜的管理重点是平衡秧果关系。为此,需要及时进行整枝、绑蔓,并摘除植株中部和下部的黄叶、病叶,以及适时摘除顶心和侧芽等,以保持适宜的叶面积指数,从而促进通风和植株的平衡生长。同时,摘除畸形果可提高蔬菜的商品性。在高温期,番茄等蔬菜的花粉量少且活力差,坐果困难,此时可以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保花保果。⒊水肥管理 对进入结果期或收获期的果菜类蔬菜,在高温期,水肥供应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以维持土壤湿度和肥料浓度的稳定,进而促进根系的生长。施肥时,应按照控氮增钾和薄肥勤施的原则进行,适时增施硼、镁、钙等中量营养元素,以及硼、锌、锰、钼、硒等微量元素。夏季浇水时间宜选在清晨,最好使用井水或低温河水进行浇灌,以降低土壤温度。对于根系或植株生长相对较弱、果实负载高的蔬菜,可补充氨基酸、腐殖酸类水溶肥以促进根系生长,或结合叶面追肥,以促进植株的营养生长。⒋病虫害综合防控 夏季设施内温度高、湿度大,病虫害多发,因此防控难度较大。在防控过程中,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尽量控制蔬菜病虫危害。在农业防治方面,应结合倒茬换茬,优化布局,合理轮作,减少病菌初次侵染来源。同时,结合农事操作,及时铲除杂草,摘除老叶、病叶(枝、株、果),并进行集中处理,以减少病虫基数。在生物防治方面,应保护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制剂(如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等)、植物源杀虫剂、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特异性农药等进行防治。在物理防治方面,可采用防虫网阻隔、色板驱避、诱杀等技术进行防治。在化学防治方面,首先应加强蔬菜病虫害的监测预报,以便选择有效药剂和最佳防治时机,对症适时用药。其次,应优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科学合理地进行农药的复配混用和轮换交替使用。最后,务必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以确保蔬菜的安全和质量。㈡设施休闲期管理对于夏季有30~50天休闲期的温室和大棚,可根据温室和大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管理。⒈秸秆原位还田 结合高温闷棚或其他土壤消毒技术(如石灰氮消毒),进行蔬菜秸秆原位还田,这样既可以减少秸秆拔除的人工成本,解决蔬菜秸秆废弃物处理难题,又能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降低土壤容重,从而增强土壤肥力。此外,也可以将玉米、小麦、水稻等其他大田作物的秸秆粉碎后深翻还田,结合高温闷棚技术,改良土壤生态环境,促进下茬蔬菜的生长发育。⒉种植填闲作物 根据棚室休闲时间的长短,可以种植玉米、小麦、豆类、耐热苋菜等作物,并进行秸秆还田,以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减轻病害,促进下茬蔬菜的生长发育。(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9 2024/06
我国科学家破译昆虫嗅觉“密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王桂荣团队,联合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成功揭示了昆虫气味受体复合物的精细结构,剖析了气味受体与配体互作机制,破译了昆虫的嗅觉“密码”,为新型昆虫绿色农药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昆虫依赖灵敏的嗅觉感知环境中的化学信号,其嗅觉极为灵敏,能够直接为觅食、求偶、产卵等行为提供“导航”。在嗅觉识别的过程中,气味受体(OR)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们被激活后,能够将外界的化学信号转化为生物电信号,从而介导昆虫相应的行为反应。王桂荣介绍,每年发生的各种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昆虫嗅觉行为调控剂的应用,是全球公认的绿色防控技术,具有生物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环境友好等优点,能实现对害虫的长期控制。因此,针对昆虫嗅觉调控等特点来研发绿色生物农药,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而明确昆虫嗅觉的分子调控机制,正是这项研究的重要基础。王桂荣团队致力于昆虫嗅觉识别的分子机制研究。王桂荣表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气味受体的功能筛选,找到调控昆虫行为的气味分子。然而,气味分子成千上万,找到与特定行为反应的关键气味分子无疑是大海捞针。历经十几年的研究,我们找到了一种高通量的方法,并成功筛选出了绿色高效的昆虫嗅觉行为调控剂。”此次研究借助前沿的冷冻电镜技术,深入探究了豌豆蚜报警信息素受体ApOR5-Orco复合物的结构特性,解析了其在配体结合和未结合状态下的高分辨率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同时,揭示了昆虫气味识别通道门控的分子机制。王桂荣介绍,这一发现为基于靶标结构的先导化合物筛选提供了宝贵的分子基础,为高效、特异性绿色昆虫行为调控剂的创制开辟了新的道路。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认为,这项研究为基于结构生物学高通量筛选杀虫剂和驱避剂奠定了理论基础,将有力推动害虫绿色防控新产品的研发,为实现安全、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提供了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表示,这是昆虫嗅觉编码机制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显著增强了我国在昆虫行为调控剂研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创制靶向小分子绿色农药是国际前沿研究课题,也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项研究成果为开发昆虫行为调控剂奠定了理论基础,有望催生一批绿色、高效的昆虫行为调控新产品。(李丽颖)
26 2024/06
2024年夏玉米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据6月中旬土壤墒情监测结果显示,华北、黄淮北部、西北东部夏玉米种植区大部干旱,局地重旱,南方夏玉米区墒情适宜,局地墒情过多。当前正值夏玉米播种出苗关键期,应重点指导农民科学灌溉,抗旱保播种保出苗。墒情不足至干旱地区,在种肥同播后应立即浇灌出苗水,小水快灌,确保玉米早出苗、出全苗。玉米生长中期应做好水肥调控,促玉米增粒数、快灌浆。玉米生长后期应少量补水补肥,防早衰、增粒重。同时,应大力推广浅埋滴灌、微喷带、地埋可伸缩式喷灌及大型喷灌机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措施,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确保水肥精准供应,促进节水增粮。 一、华北种植区⒈基本情况该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北部的夏玉米种植区。自5月中旬以来,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超五成,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持续高温导致土壤失墒加快。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0~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出现干旱(夏玉米播种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高温干旱导致部分地区夏播作物出苗缓慢、已出苗的玉米长势偏弱。⒉灌溉建议墒情不足至干旱的地块应在播种后立即灌好出苗水,保证出全苗。苗期的玉米可适当蹲苗,但对于干旱较重地块,如玉米苗已开始打蔫的,要及时灌溉,补墒降温。灌水时间应在上午10点前和下午5点后,小水浇灌,保证田间不积水。拔节期0~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灌浆期0~4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5%时,应及时灌溉。华北北部光热资源紧张的麦玉两熟地区可在乳熟后期灌溉1次,做到一水两用,既促进玉米灌浆晚收增产增效,又可使下茬小麦适时足墒播种,保证苗全苗壮。⒊节灌措施本区域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采严重,应增产与节水并重。大力推广地面滴灌、浅埋滴灌、深埋渗灌、地埋可伸缩喷灌、行走式喷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效率。采用微喷带灌溉时,带间距2米,每次灌水量25~30立方米/亩。采用滴灌时,毛管应铺设在小行距或等行距的中间位置,每次灌水量20~25立方米/亩。也可采用小畦灌,以畦长30米、畦宽3~4米为宜,每次灌水量40~50立方米/亩。 二、黄淮种植区⒈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南、山东大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的夏玉米种植区。自5月中旬以来,该区域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偏少超五成,气温偏高1~2℃。河南大部,山东鲁南及半岛中部、苏皖北部大部气温偏高2~4℃。据监测,大部区域0~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出现干旱(夏玉米播种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⒉灌溉建议未播种地块应采用干播湿出,播后浇“蒙头水”,“蒙头水”宜小水快浇,灌水时间应选在上午10点前和下午5点后。已出苗但出现干旱地块要适时小水灌溉,补墒降温。该地区降水相对丰富,拔节期大部地区不需进行灌溉,但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要及时灌溉,并追施拔节肥。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5%时,应及时灌溉。⒊节灌措施该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应通过水肥高效管理,实现节水增粮。有条件的地区,建议采用微喷带灌溉或滴灌,其中微喷带技术,管带间距2米,毛管入口压力0.1兆帕,每次灌水量25~30立方米/亩。滴灌时,毛管应铺设在小行距或等行距的中间位置,每次灌水量15~20立方米/亩。结合水肥一体化,适时追肥,提单产促增产。也可采取小白龙灌溉或小畦灌溉,以畦长50 米、畦宽3~4米为宜,每次灌水量30~50立方米/亩。 三、西北种植区 ⒈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山西中南部、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夏玉米种植区。自5月中旬以来,该区域大部降水较常年偏少二至八成,气温偏高1~2℃。山西南部、陕西关中0~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大部干旱(夏玉米播种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⒉灌溉建议各地应密切关注土壤墒情和天气变化,播种期0~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应及时灌出苗水,保证出苗率。已出苗但出现高温干旱地块要及时灌溉,补墒降温。灌水时间应选在上午10点前和下午5 点后,小水浇灌,保证田间不积水。拔节期0~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抽雄期0~20 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灌浆期0~4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5%时,乳熟期0~4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应及时灌溉。⒊节灌措施有条件的灌区宜采用滴灌、喷灌技术,减少灌水量、缩短灌水周期。地面灌溉宜采用小白龙、畦灌、沟灌等技术,推广大畦改小畦、长畦改短畦,改大水漫灌为小畦匀灌,改全田灌溉为隔沟交替灌溉等。滴灌毛管应铺设在小行距或等行距的中间位置,每次灌水量约20立方米/亩。小白龙灌溉每次灌水量约30立方米/亩,畦灌或沟灌每次灌水量40~50立方米/亩。(据全国农技推广网)
08 2024/06
我国实现香蕉枯萎病可防可控
近日,国家香蕉(芒果)产业技术体系在海南省儋州市举行抗香蕉枯萎病品种宝岛蕉优质高效栽培现场观摩会。示范基地商业化种植的400亩宝岛蕉已经连续种植4批,且未发现一例枯萎病。香蕉产业是我国热带地区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上世纪90年代后期,香蕉枯萎病迅速蔓延且缺乏有效防控技术,而当时的主栽品种易感病,迫使香蕉产业改为“游牧”模式发展,国内种植面积急剧减少。海南省的香蕉种植面积也一度从97万亩减少到不足20万亩,香蕉产业面临严重威胁,培育抗性品系是解决香蕉枯萎病的根本途径之一。2004年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品资所”)通过引进国内外香蕉优质种质资源,建立海南省香蕉种质资源圃,并对保存的种质资源开展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工作。通过联合攻关,选育出了遗传性状稳定、优质、丰产、耐储运的抗香蕉枯萎病品种宝岛蕉,单株产量比目前主栽品种巴西蕉、桂蕉6号高出10%左右,蕉园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下降至50%~80%,亩产量和收益大幅度增加,于2012年通过海南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后期,在国家香蕉(芒果)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中国热科院品资所宝岛蕉选育小组又联合其他科研单位继续优选纯化,获得品质更优、产量更高、生育期更短、适应性更强的宝岛蕉,并于2021年通过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第一个香芽蕉(AAA)国审品种。国家香蕉(芒果)产业技术体系儋州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热科院品资所研究员魏守兴介绍,宝岛蕉是我国自主选育抗枯萎病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高的品种,现已在我国热带地区和东盟国家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130多万亩,入选“十三五”全国热带南亚热带主导品种和2023、2024年度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针对香蕉枯萎病肆虐,产业面临严重威胁的问题,国家香蕉(芒果)产业技术体系把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列为体系长期工作重点。采取一手抓抗香蕉枯萎病品种选育,一手抓以抗病品种为核心的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为此,国家香蕉(芒果)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了以蕉园病原菌快速检测为指导、土壤调理为基础、抗病品种应用为核心、有益微生物添加为补充、少耕免耕栽培为配套的“五位一体”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制定《香蕉枯萎病防治技术规范》。国家香蕉(芒果)产业技术体系科研人员李凯介绍,按照“五位一体”综合防控技术种植管理方案,几年来示范基地香蕉的产量品质均稳中有升,今年单株产量约27.5公斤,亩产4000公斤,品相品质和市场接受度都挺好。通过良种良法结合,生育期也缩短到12个月多点,与目前主栽品种差不多。按今年平均4元/公斤的市场行情,除去生产成本,示范基地香蕉每亩收益约7000元。据悉,香蕉“五位一体”综合防控技术也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热带作物重大技术,抗病品种配套调土增菌的香蕉枯萎病防控技术入选2024年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抗枯萎病品种关键栽培技术同时入选2024年海南省、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随着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国各地的示范蕉园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基本控制在10%以下,实现香蕉枯萎病可防可控,延缓了全国香蕉面积的萎缩,重塑香蕉种植者信心。海南香蕉种植面积也从最低谷的不足20万亩上升到50多万亩。我国香蕉抗病品种选育已达到全球领先,国内香蕉枯萎病完全可以实现可防可控、有病无害,而且做到了抗性、产量、品质兼具。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与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实现我国从香蕉资源输入国向品种产品和技术输出国转变,为全球香蕉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邓卫哲)
01 2024/06
2024年马铃薯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东北和华北一作区 ⒈基本情况 本区域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西部、内蒙古、河北、山西北部种植区域,春旱多发频发。目前,辽宁西部局地、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分地区、河北张家口和承德部分地区墒情不足,其他地区墒情适宜。⒉灌溉建议 本区域水资源紧缺,要加快推进地面灌溉向高效灌溉转变,少量多次灌水,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增产高产。采用滴灌、喷灌的地块,当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垄顶正下方20厘米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应及时灌溉。采用沟灌方式的地块,全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应及时灌溉,注意灌水不没过垄,收获前10天停止灌溉。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追施水溶肥、液体肥,应少量多次进行,收获前20天停止施用氮肥。旱地应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推广深松深翻,纳雨蓄墒。采用保水剂和长效肥底施,土施保水剂3~5公斤/亩,蓄水保墒。华北旱地宜采用全生物降解膜覆盖,膜上覆土约3厘米,保墒增温。干旱发生时,要及时喷施叶面肥、水溶肥等,增强抗旱抗逆能力。缺钾地区应注意补施钾肥,加强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施用。⒊节灌措施 可采取以下节水补灌措施:一是滴灌,每次灌水6~10立方米/亩;二是喷灌,每次灌水10~15立方米/亩;三是沟灌,每次灌水约40立方米/亩,沟内水位低于垄顶5厘米。 西北一作区 ⒈基本情况 本区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这些区域水资源匮乏,十年九旱,蒸发量大。目前陕西北部部分地区、甘肃中部和陇东、宁夏南部局地墒情不足,其他地区墒情适宜。⒉灌溉建议 以高效灌溉、抑蒸保墒为核心,采取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并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稳产高产。采取膜下滴灌的地块,当全生育期垄顶正下方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应及时灌溉,追施水溶肥,收获前5天停止灌溉,收获前20天停止施用氮肥。采取垄膜沟灌的地块,当全生育期垄顶正下方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应及时灌溉,注意灌水不浸没垄,灌后中耕除草,收获前10天停止灌水。旱地推广全生物降解膜覆盖,膜上覆土约3厘米,覆膜前土施保水剂3~5公斤/亩,配套长效肥等。块茎形成期缺肥可打孔追肥,适时喷施叶面肥、水溶肥,增强抗旱能力。应注意补充钾肥及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⒊节灌措施 本区域为渠灌和井灌混合区,可采用以下节水灌溉措施:一是垄膜沟灌,每次灌水约40立方米/亩;二是膜下滴灌,当土壤含水量达到设定的下限时开始灌水,少量多次,每次灌水量约10立方米/亩。 中东部二作区 ⒈基本情况 本区域包括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属于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以春种马铃薯为主,易发生春旱。目前河北中南部部分地区、山东局地、河南西部局地墒情不足,其他地区墒情适宜。⒉灌溉建议 坚持抗旱和防涝并重,春季发生干旱时及时补灌,临近收获时可能降水偏多,应及时排水,避免积水没垄。抓好田间水分管理,促进马铃薯稳产高产。推广高垄种植,防止渍涝,增加土壤透气性。采用滴灌时,应保证马铃薯全生育期垄顶正下方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70%,收获前5天停止灌溉。采用沟灌时,马铃薯全生育期垄顶正下方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65%,灌水不浸没过垄,收获前7~10天停止灌水。注重补施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⒊节灌措施 可以采取以下节水措施:一是沟灌,每次灌水约40立方米/亩。二是滴灌,每次灌水约3~6立方米/亩。汛期来临前根据地形挖好田间排水沟,疏通沟渠,及时排涝。 西南混作区 ⒈基本情况 本区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和湖南两省西部、陕西安康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⒉灌溉建议 坚持抗旱与防涝并重,灌溉与排水结合,抓好田间水分管理,促进马铃薯稳产丰产。目标产量高的地块,应高垄覆黑膜种植,并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当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垄顶正下方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应及时滴灌,收获前5天停止灌水,收获前20天停止施用氮肥。采取沟灌的地块,当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垄顶正下方2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及时灌溉,灌水不浸没过垄,收获前7~10天停止灌水。该区域汛期易出现连阴雨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雨后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和渍涝危害。天晴后及时中耕培土除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根系活力。⒊节灌措施 可采取以下节水灌溉措施:一是滴灌,每次灌水3~6立方米/亩。二是沟灌,每次灌水约30立方米/亩。三是淋灌,每次灌水4~6立方米/亩。降雨偏多地区应开挖配套排水沟,及时清除沟渠内淤泥杂草,排涝降渍。 (据全国农技推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