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25/01
春节前国内棉花价格不会明显反弹
2024年12月中上旬棉花价格持续下跌,但在8—9月触及的低点附近获得支撑而呈现低位反弹走势。全球棉花市场呈现供需宽松格局,国内棉花丰产,而在终端纺织品、服装需求前景预期不乐观,出口前景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市场悲观情绪增加,国内棉花市场将延续供强需弱的格局,预计春节前棉价反弹空间有限。2024年12月上中旬,国内棉花现货价格跌破前期震荡区间并持续下行,2024年12月中旬,现货棉花价格不断创新低,并于2024年12月20日跌至全年最低价13935元/吨,与同年2月份最高价16855元/吨相比,下跌2920元/吨,跌幅为17.32%。棉花价格再次下跌,主要是受国内棉花市场供强需弱格局影响,以及2024年12月份USDA全球棉花供需数据利空拖累。但棉价持续下跌后,轧花厂亏损扩大,棉价在跌至8—9月份低点后成本支撑作用增强,2024年12月下旬,棉价低位反弹。那么,春节前备货行情能否如期启动?需求是否会阶段性好转?棉价能否出现季节性上涨呢?首先,全球棉市呈现供需宽松格局。由于全球棉花增产,而消费增长有限,全球棉花市场呈现供需宽松格局。从2024年12月USDA全球棉花供需数据来看,2024/2025年度全球棉花期末库存同比上调40.4万吨,至1655.1万吨;产量同比增加95.9万吨,至2555.8万吨;消费同比上调31.9万吨,至2521.1万吨;期末库存同比上调40.4万吨,至1655.1万吨。其次,国内棉花市场供应压力显著。2024年棉花采收进度快于2023年同期,棉花丰产预期增强。截至2024年12月23日,新疆地区皮棉累计加工总量为563万吨,同比增幅为20%,新疆棉花公检量达521.89万吨,同比增幅为16.9%,当前日加工量维持在4万吨以上。2024/2025年度全国棉花产量预期将达到632万吨,同比增加60.5万吨,增幅为10.59%。2024/2025年度,国内棉花结转库存偏高,叠加新棉上市较集中,棉花商业库存量持续上升,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棉花商业库存量为579.07万吨,环比增长57.99%,同比增长25.86%。棉花丰产预期增强,供应压力显著,对棉价产生不利影响。最后,棉花消费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下游采购谨慎。2024年12月处于棉纺织市场淡季,棉纺织企业订单稀少,为了应对成品库存累积,棉纺织企业降负荷生产。另外,新棉集中上市,市场资源供应较充足,下游棉纺织企业、贸易商采购积极性均不高,棉纺织企业维持刚需小单采购,贸易企业也以短线操作为主,新棉销售进度缓慢。春节假期临近,个别企业开始春节前备货,但终端产品出口压力较大,为了应对2025年上半年可能出现的市场不确定性,棉纺织企业不得不采取减少原料库存和加速产品销售的策略,因此下游节前备货相对谨慎,部分棉纺织企业计划提前放假,导致市场对皮棉需求有限,因此春节前棉花成交难有明显增量。综上所述,在没有新的利空影响下,棉价继续下跌难度增大,另外皮棉成本与市场价格倒挂,成本对价格下方也存在一定支撑。但终端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棉花需求前景预期不乐观,导致节前备货积极性不足,需求端难有明显起色,且全球供应压力较大,因此春节前棉价应该不会明显上涨,可能维持窄幅震荡走势。 (陈彩娟)
08 2025/01
“大国粮仓”建设稳步推进
岁末年初,盘点家底,最要紧的就是“米袋子”。在2024年底召开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2024年粮食收购8400亿斤左右刘焕鑫表示,2024年粮食收购量可能在8400亿斤左右,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2024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统筹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储,加强粮食收购工作组织协调,持续优化为农为企服务,多措并举畅通农民售粮渠道,确保粮食颗粒归仓。新季秋粮收购呈现进度快、购销活、库存增的特点。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收购秋粮超3700亿斤,较2023年同期快10%左右。南方地区中晚稻收购已接近尾声,东北和华北地区玉米收购进入春节前农户售粮高峰。从监测情况看,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企业建库存意愿增强,玉米商品库存稳步增加,同比增长30%以上。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作用有效发挥。中晚稻上市以来,先后在河南、江苏、黑龙江和安徽4省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共布设收储库点228个,总仓容1136万吨,目前已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100多亿斤,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售粮需求。粮食应急日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截至目前,全国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达6.8万家,粮油应急日加工能力170多万吨,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得到稳步提升。针对2024年重特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情况,全年向22个省份调运中央应急救灾物资59批次、92.4万件,是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调运次数最多、总量最大的一年,为高效应对低温雨雪冰冻、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突发急需发挥了重要作用。刘焕鑫说,我国各种重大灾害呈多发态势,必须坚持闻灾而备、闻令而动,完善体系、强化管理、提升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据介绍,2024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政府主导直接推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企业支撑应急保障的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模式初步形成。下一步,将加快推动《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出台,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提升粮食应急储运、加工、配送、供应能力。大国储备“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大国储备,现代化的粮仓要看数量规模,也要看绿色科技水平。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与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相适应的粮食收储保障体系。刘焕鑫说,从总量来看,我国粮食仓储设施规模逐年递增,有效满足粮食收储需要。截至2023年末,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较2014年增长了36%。从仓型结构来看,粮仓类型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功能需要。从仓储性能来看,“十四五”规划以来,国家新建和改造升级仓容超6500万吨,仓房气密、隔热等关键性能明显提升,粮仓绿色储粮功效和性能不断升级。目前,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5500万吨。根据调查,在粮食储藏周期内,我国粮库的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的合理预期范围内。大国储备,离不开粮仓建设的硬件,也离不开制度建设的软件。“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构建大国储备体系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涉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制度安排。粮食安全保障法等相继颁布实施,相关地方性法规陆续出台,保障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的法治手段更加有力。大国储备的‘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刘焕鑫说。 (王立彬)
04 2025/01
7部门印发《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印发《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以高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和改善全民营养健康状况为目标,以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全谷物产业,推动粮食节约减损,促进居民营养健康消费,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谷物是谷物去除外壳等不可食用部分后保留的具有完整颖果结构的籽粒,最大限度保留了谷物中天然营养与活性物质。全谷物食品是以全谷物为主要原料,且其中全谷物含量达到一定比例的食品。《行动计划》指出,要实施全谷物宣传引导行动,包括普及全谷物营养健康知识、多渠道开展全谷物宣传引导、多主体多场景推广全谷物食品;要实施全谷物标准引领行动,健全全谷物标准体系和加强全谷物质量管理,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提升全谷物食品品质;要实施全谷物科技创新行动,推动全谷物食品适用粮食品种选育,推动大宗粮食品种提质、全谷物杂粮提产增质,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要推动全谷物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等。《行动计划》将实施全谷物产业提升行动作为重点任务之一,保障全谷物原配料供给,引导全谷物食品生产,构建全谷物食品多元化供给体系,提高全谷物食品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优化整合全谷物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及科技等各类资源,促进全谷物产业链相关主体协同发展。同时,加强全谷物食品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全谷物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全谷物食品的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组织开展年度全谷物优质产品和技术创新评选活动。《行动计划》要求,到2035年,人民群众对全谷物认知水平明显提高,全谷物在居民膳食消费中的比重明显增加,全谷物消费水平基本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适应居民营养健康需要的优质全谷物产品更加丰富,全谷物食品供给和消费实现动态平衡,形成链条完整、结构合理、供需适配、持续升级的全谷物产业发展格局。(高文 郭诗瑀)
01 2025/01
原料供应趋于宽松 氮肥产量持续增长
近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举办的2024氮肥行业七届八次理事会上,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信息和市场部主任韦勇表示,2024年上半年氮肥价格、效益震荡上行,但由于新建产能的陆续投产、达产,下半年行情一路下滑。预计后期尿素产量将高于上年,最高日产有望再创新高,但行情下行的状况恐难以发生根本改观。供大于求情况加剧“2024年预计新增尿素产能可达264万吨,总产能将超过7000万吨。”韦勇强调说。据韦勇介绍,“产能增加、高开工、高产量、高库存”成为2024年下半年尿素供应端的主要特征。反观需求端,虽然农用需求有所增长,但工业需求疲软、出口大幅下降状况加剧,与供应端形成明显反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近日调查发现,全国尿素库存约124.5万吨,同比增加74.6万吨,增幅达124.4%,这也是尿素价格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24年1—10月,我国尿素累计平均出厂价为2099元/吨,同比降低355元/吨,降幅为14.5%;商品液氨的平均出厂价为2836元/吨,同比下降16.1%。11月第四周,小颗粒尿素的平均出厂价为1771元/吨,同比下降25.7%;大颗粒尿素的平均出厂价为1796元/吨,同比下降29%。“但从效益情况看,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测算,2024年1—10月,我国氮肥制造业企业销售利润率为5%。但自6月起,企业效益一路下行,到10月,产品销售利润率已降至-3.7%左右。目前,尿素企业亏损面已经超过70%。”韦勇说。后期需求难有改观韦勇判断,后期需求预计难以实现较大增长。首先,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全国多数地区农业需求基本处于淡季;2025年2月,复混肥生产对尿素需求量有所增加;2025年3月,小麦主产区进入春小麦返青用肥小旺季,而下旬才进入高氮复合肥生产旺季。其次,房地产行情仍未明显好转,工业需求仍较疲软。2024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3%,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2.4%,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5.8%,10月,房地产景气值为92.49%。目前,市场触底反弹情况尚未出现,仍处于景气周期低谷。最后,2024年的淡储政策将对市场产生影响。一是尿素在储备产品中的占比由原本不低于30%调整为不低于20%。二是储备周期推迟一个月,考核时间也有所延长,比2023年更加灵活,可能对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价格走弱压力渐增韦勇表示,今年春季原料供应将趋于宽松。由于新建产能的投产、达产,近段时间尿素产量有望高于2023年度,预计2024年四季度和2025年一季度期间的6个月尿素产量将达到3517万吨,同比增长7.8%,最高产量可能出现在今年3月。从煤炭供应端来看,其供应增速高于需求增速。据统计,2024年1—10月,规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为38.9亿吨,同比增长1.2%;进口煤炭量为4.4亿吨,同比增长13.5%,国内煤炭供应同比增长2.3%。从天然气供应端来看,近段时间,天然气供需总体平衡。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期间,国内天然气供需形势整体好于2023年度同期,天然气需求规模或在2030亿~2050亿立方米,若工业需求旺盛叠加冷冬影响,国内近段时间天然气需求量同比或将增长6%,达2080亿立方米。国内天然气筹集规模约2135亿立方米,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并预留一定变动空间。“从原料价格趋势预测,我国煤炭、天然气和电力供应总体趋于宽松,在冬季供暖期间可能出现暂时紧张及价格上涨的情况,原料价格相较2023年同期上涨压力预计有所减弱,对尿素价格的支撑也会相应减弱。”韦勇说。韦勇强调,未来尿素出口前景仍不明朗。专业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尿素产量预计在1.9亿吨左右,比上年增长约3.6%;全球氮肥需求中对纯氮的需求预计在1.156亿吨,比上年增长1.94%。这可能对国内企业的尿素出口影响比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尿素出口仍具竞争力。当前国际尿素价格基本在300~350美元/吨,折算到中国山东企业的尿素出厂价在2100~2450元/吨。因此,目前的国际尿素价格对国内企业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韦勇预测,随着新增产能投产、原料供应趋于宽松,近段时间氮肥供应充足,产量会继续保持增长。目前,工业需求短期内也难以实现根本性好转,国内需求增长将低于产量增长。如不能适量出口,国内氮肥供大于求的局面将不断加剧,国内氮肥价格持续走弱的压力也会逐渐增大。在需求淡季,企业库存压力会进一步增强,供大于求将加大价格下行压力,行业整体利润率可能会回落到3%的水平。 (郁红)
28 2024/12
今年秋粮旺季收购超1.6亿吨,日均收购量超200万吨
眼下,全国各地秋粮收购进入高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各类粮食主体累计收购秋粮超1.6亿吨,日均收购量超200万吨,收购进度快于上年同期,守住了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各地秋粮收购进入高峰目前,中晚稻收购量达7000万吨,其中河南、江苏、黑龙江和安徽四省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中晚稻超400万吨,政策托底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玉米收购量达9000万吨,其中东北地区超5000万吨。农民售粮顺畅,企业收粮积极,市场购销趋于活跃,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粮食要种得好,还要储得好。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储粮方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各地积极推进高标准粮仓建设和现有仓房升级改造,粮仓气密、隔热等关键性能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超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5500万吨。目前,国有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各地充分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强化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指导和服务,助农减损增收,近10年来农户储粮损失率下降了约5个百分点。此外,今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中储粮集团公司在河南、江苏、黑龙江、安徽四省符合条件的地区先后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目前,中储粮公布最低收购价收储库点217个,单日入库能力超17万吨,收购整体平稳有序。各类支持政策发力显效今年,中国粮食再获丰收,粮食产量达1.41万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负责人付凌晖表示,各类支持政策发力显效,推动了今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今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提高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等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9亿亩,比上年增长0.3%,连续5年保持增长。同时,各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广合理增密、水肥一体、“一喷三防”“一喷多促”等技术,有效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加之今年全年大部分农区气象条件总体有利,光温水配合较好,因此今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94.7公斤,比上年增长1.3%,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80%。在落实粮食生产责任方面,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支持力度。“2024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6个增产,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增产作用明显,充分体现了‘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要求。”付凌晖说。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粮食产量何以再创新高?“从耕地看,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525.8万亩,且耕地质量提升速度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稳步推进,中央财政提高了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标准。从农业科技看,今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达到新高度,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护航粮食增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说。“总的来看,尽管今年局部地区发生了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再上新台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付凌晖说。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对2025年“三农”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安排,为做好粮食生产工作、稳住“中国饭碗”明确了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表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有助于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农业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农情信息处处长朱娟表示,下一步将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粮食收购统筹组织,认真抓好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储,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增强市场购销活力。 (汪文正)
25 2024/12
2024首届油茶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江西永丰举行
近日,2024首届油茶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油茶联合服务万里行活动在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举行。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多位院士专家,以及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江西省科协、江西省林业局的相关领导齐聚一堂,全方位、多层次探讨油茶产业发展新路径。作为全国油茶中心产区,江西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坚持把高质量发展油茶产业作为畅通“两山”转换通道、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江西省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启动实施油茶资源扩面提质、产业转型升级、山茶油市场开拓三项行动。江西省上下坚持全产业链发展理念,从油茶种植、加工、营销三端发力,大力实施油茶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油茶招商引资,强化油茶科技创新,积极打造“江西山茶油”公用品牌,不断拓展油茶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有力推动全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吉安市享有“油茶之乡”美誉。全市油茶林面积达330万亩,2023年,全市油茶总产值达134亿元,油茶产业已经成为吉安市重要的富民产业、生态产业。近年来,吉安市做大种植基地、做强龙头企业、做实科技支撑、做深产业融合、做活油茶市场,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吉安市积极引导种植企业、国有林场采取“反租倒包”模式,推进油茶良种繁育、资源培育、收储加工、品牌建设、科技服务、产业融合等六大工程,大力推广“井冈茶油”区域公用品牌,推动油茶全产业链发展。在主旨报告会环节,4位院士专家分别从生态安全、粮油安全、油茶碳汇研究、林业生态与光伏能源融合、油茶油料大健康产品生物炼制技术与展望、以科技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等多个角度,对油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大会还设置了全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并举行了茶油产业合作签约仪式,现场签约金额达35.2亿元。活动前,院士专家、与会领导和嘉宾还深入江西永丰油茶科技小院、永丰县户皂智富家庭农场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参观,并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 (周雪莉)
21 2024/12
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场规模去年首次突破1500亿元
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转变离不开种业企业,当前270家优势企业组成了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国家种业振兴企业集群正逐步形成。随着种业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农作物种子认证等制度的实施,更多企业研发的良种持续走向市场,种子质量和种子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种子,事关“国之大者”。前不久,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一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上,一组数据引人注目——去年,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场规模首次突破1500亿元,科研投入达到76亿元,比2021年提高20%,平均科研投入强度达到6%。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锚定种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标任务,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逐步形成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育种创新模式。构建国家种业企业阵型提升优势种企竞争力1101.2公斤!今年秋收,湖南省隆回县百亩示范方里,由隆平高科研发推广的杂交稻新品种飓两优8612实现大面积高产,成为我国超级稻测产以来首个亩产突破1100公斤的二等优质稻品种。在我国农作物生产中,80%的种子靠企业提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实现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的转变,必须做强种业企业,逐步形成由领军企业、特色企业、专业化平台企业共同组成协同发展的国家种业振兴企业集群。”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从3万余家种企中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的国家种业企业阵型。现阶段来看,69家农作物阵型企业,去年科研投入占比超过行业总额的1/3,一批龙头企业优势地位突出。从老字号到新生代,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随着国投种业控股收购,丰乐种业公司加入“国家队”。“依托平台,有力增强了企业在各类创新要素上的集成组装能力。”该公司总经理戴登安表示,将整合优势创新资源,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成果转化。新生力量也在加速成长。作为一家“未满十岁”的高新技术企业,河南技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去年的研发投入超过营收的7%、高于行业均值,前不久还被纳入了省种企雁阵企业行列。董事长李继军介绍,筹建中的现代种子工程中心一期已投产,具备15万吨玉米、小麦等种子的年加工生产能力。“2022年以来,我们与国家阵型企业建立了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每年通过实地调研、线上访谈函询等方式,梳理出阵型企业的诉求清单,并逐一研究解决。”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服务种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种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市场化为导向育繁推一体化机制加快完善叶片深绿、花球紧实、蕾粒细而匀……今年全国西蓝花种植面积约150万亩,自主育成品种面积56万亩,国产替代率由2018年前的5%提升至35%以上。这一转变的背后,是西蓝花国家育种的联合攻关。攻关参与单位超过26家,包括9家科研单位、2家高校、15家企业,涉及13个省份。“跨地区科企商业化合作,加快了良种推广进程。”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顾宏辉介绍,这一机制有效避免重复研究,提高了育种效率。同时,在全国不同生态区开展品种联合测试,加快了良种筛选速度,使新品种的知名度快速提高,打通良种从试验田走向大田的“最后一公里”。在西蓝花的主产区浙江省,自主品种占有率已达80%,一些品种的种子供不应求。“可以说,过去我们卡在了品种上,现在则需要进一步突破制种技术,提高种子质量。”顾宏辉说,未来有待进一步发挥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技推广部门合力,开发适应性广、抗病性好、符合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的新品种,建立高质量种子生产技术体系和全国性示范推广体系。整合资源、联通上下游,不断破解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放眼全国,随着海南南繁硅谷、湖南岳麓山创新中心、河南中原农谷等高水平种业创新基地加快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育种创新模式逐步形成完善。下一步,育种创新的方向在哪?“面对不同生态区域品种类型基本固化的现状,通过育种创新进一步丰富优化品种类型、提高品种生产性能,以差异化发展来引领全产业链变革,这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许勇表示。优化种业创新环境让更多优良品种流向市场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嘉宝工业园区的康农种业(宁夏)公司加工车间,只见生产线高效运转,一颗颗饱满的玉米种子从自动化生产设备中倾泻而出,经过定量包装后,将陆续发往黄淮海地区。“冬季是玉米种子加工的高峰期,近期每天加工量约300吨。”该公司总经理白兴龙说。青铜峡市每年的制种面积稳定在8万亩以上,丰富的光热资源吸引了多家制种企业入驻。青铜峡市制种基地配套了剥皮、抽雄等专用农机具和田间果穗收购网点,还建立了市、镇、村三级制种基地市场巡查员制度,特别是严厉打击盗取亲本等侵权违法行为,优化种业创新环境。自实施品种登记制度以来,全国登记品种达3.1万个,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品种来源不清、试验不规范现象仍时有发生。业内专家表示,针对品种同质化、“仿种子”等行业痼疾,要继续做好种业市场管理的“加减法”。一方面,推进品种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入开展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专项整治,扩大“仿种子”清理范围。另一方面,加快推行品种身份证管理,提高玉米、大豆等作物种子质量标准。前不久,三项种子质量强制性国家标准已发布,并将于明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从“好品种”到“好种子”,一系列制度建设正持续加力。去年以来,我国正式建立农作物种子认证制度,并先后出台了首批种子认证目录、实施规则、技术规范等制度性文件。“这对于提升种子质量和种子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引导构建更好的种业市场秩序以及提升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张晔介绍,今年共有11种作物、近140个品种申请认证,繁制种面积约22万亩,近期首批认证种子即将陆续进入市场。(郁静娴 周楠)
18 2024/12
中国成为全球农产品市场“稳定器”
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贸促会农业行业分会主办,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协办的第十五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日前在京召开。会议以“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农业贸易发展”为主题,是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第二届链博会”)的首场专题活动。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庆霜、世界贸易组织(WTO)副总干事波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首席经济学家库伦、巴西驻华大使高望、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等出席会议并致辞。张治礼表示,中国始终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践行自由贸易理念,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加入WTO二十多年来,中国在农业领域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认真履行入世承诺,不断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与世界共享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农业发展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当前,全球农业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粮食安全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中方愿与各国加强合作,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底线,维护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以追求公平正义为原则,完善全球农业贸易治理;以加强对话协商为手段,激发全球农业经贸增长新动能,携手推进面向未来的再全球化进程,推动构建更具可持续、更具韧性、更加公平普惠的全球农业贸易体系。李庆霜表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稳定有韧性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打造绿色农业产业链条,耕地质量不断提高,节水能力显著增强,绿色农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第二届链博会中的绿色农业链吸引100余家中外企业参展,相关领军企业联合发布《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倡议,相信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届链博会必将为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作出应有贡献。波冈表示,贸易改革有助于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减少食品和农业的碳足迹、鼓励气候智慧型农业创新和构建更可持续的粮食农业系统。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良好的服务贸易政策环境,有助于建立更加可持续、更具韧性的粮食农业系统,并提高整个农业价值链的效率。中国作为WTO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发挥着帮助达成共识和支持改革的重要作用。库伦表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农业市场和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内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优化了贸易路线,强化了供应链,降低了运输成本,为进口商和出口商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农业贸易便利化。高望表示,今年是巴中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对巴西的国事访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开放贸易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应该努力支持多边主义,必须提升透明度、强化监管框架、维护国际标准,畅通无阻的农业贸易对确保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和营养安全至关重要。谢胜文表示,南非与中国的农业贸易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在品种研发、技术转让、病虫害防治、投资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崇泉、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马洪涛、WTO农业和商品司高级参赞乌拉、FAO驻华代理代表维诺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叶兴庆、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中国办公室副主任柯世明、潍坊市副市长吕珊珊等嘉宾作专题报告。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赵立军主持该环节,并代表会议主办方发布《202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和《WTO农业谈判与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研究》两部专著。崇泉表示,尽管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但也带来了收入不平等、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全球化和全球合作加以解决,一是要推动多边合作与国际规则建设,二是要促进农业技术革新和知识共享,三是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加强全球粮食安全合作,五是要确保全球农业贸易的公平性和稳定性。马洪涛表示,农业贸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途径,是服务外交大局的最优资源,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再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农业贸易发展意义重大。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业全面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农产品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既是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贡献者、推动者。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粮食安全形势面临风险,但中国农业贸易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农业贸易自由化水平不断提升,使中国成为全球农产品市场运行的“稳定器”,为推动再全球化作出积极贡献。当前,再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农业贸易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举措。一要着力优化进口市场结构和布局,二要重点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和效益,三要加快培育农业贸易国际竞争新优势,从推进更高水平农业对外开放的高度谋划推动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乌拉表示,WTO各成员国在环境项目下提供的国内支持现在不断增多,帮助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中国是使用环境项目最多的成员,超过了欧盟和美国的份额总和,有一半的国内支持都是通过环境项目提出的,说明中国对于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中国政府提供的国内支持在不断增加,帮助农民转型,采用更加可持续、更加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模式。维诺德表示,多边谈判近年来有所减缓,但也使区域贸易协定越来越多,有助于促进一体化,但协定也需要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可持续增长的作用。创新仍然是推动未来农业贸易转型的重要力量,区块链、AI等技术能使供应链更透明、交易成本更低,帮助农民更好地预测市场变化、优化生产,实现为农村赋能。叶兴庆表示,要深刻认识产业振兴是中国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准确把握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历史方位和中国乡村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新形势下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价值取向应提高包容性、增强内生性、扩大开放性、赋予时代性。近中期可推进的改革举措包括: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健全适应乡村产业特征的建设用地供给制度、健全促进工商资本下乡的制度机制、健全数字赋能乡村产业的制度机制、健全乡村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制度机制等。柯世明表示,当前世界正在面临非常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有7.3亿人正在遭受粮食危机,距离实现2030年零饥饿的目标还很远。WFP将借鉴中国农村转型的经验,联合中国、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政策制定者共同促进粮食安全的绿色转型。吕珊珊表示,近年来潍坊充分发挥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主阵地作用,围绕贯通农业服务贸易全链条,创新实施农业贸易新政策新机制,推动更多优质农业企业“走出去”。截至目前,“潍坊农品”已连续6年出口额突破百亿元、远销141个国家和地区。下一步,潍坊将持续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推进中拉农业合作中心、农业服务贸易全球商通中心等系列国际高能级平台建设,进一步集聚农业服务贸易新优势,奋力打造农业对外开放新高地。相关部委、国际组织、地方政府、学术机构、企业商会等代表还围绕“数字化与农业贸易包容性发展”“中国农业绿色转型”“农业服务贸易”等专题进行深入研讨,旨在加强全球农业贸易领域交流合作、共享全球农业治理先进经验,促进建立更加安全、包容和可持续农业产业链,为农业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农业供应链、产业链构建注入新的活力。 (罗晨)
14 2024/12
优质农产品闪亮登场 农交会开启贸易盛景
近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举行。据悉,本届农交会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重点聚焦展示成就、推动交流、培育品牌、促进贸易四方面内容,展览面积超10万平方米,近3000家企业携2万余种展品参展,到会专业采购商超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本届农交会贸易签约额达236亿元,达成签约意向539笔。本届农交会线上销售作用显现,一大批带货达人进行线上直播带货,线上销售额达1.2亿元。本届农交会共设有省区市品牌农产品、乡村帮扶产业精品、智慧农业、农耕文化、农机等12个展区。在现场,各大展区精彩纷呈,参展商各出奇招,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中,来自省区市品牌农产品展区的优质农产品琳琅满目,来自乡村帮扶产业精品展区的脱贫地区特色产品格外亮眼,来自智慧农业展区的设备应用科技感十足。在广东展区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上,笔者看到琳琅满目的以猪肉为原料的下游产品,如鲜肉包、腊肠、饺子、烤肠等。展位相关负责人王先生告诉笔者:“这些产品是以壹号土猪或土鸡为原料,通过深加工制成的绿色健康产品。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立足大湾区,正向全国辐射。”在一乡一品土特产展示区,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家企业参展。天南地北的土特产汇入整个农交会的大市场,获得消费者的喜爱。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农业农村部原总农艺师孙中华向笔者表示,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必须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目标,深刻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彰显地域特色,适应市场需求,推进一乡一品乡村特色产业,在稳定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拓展销售链、完善利益链上下功夫。除了多种农产品亮相外,今年农交会上的智慧农业也让人大开眼界。在智慧农业暨AI赋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活动中,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齐聚一堂,分别发布了各自的智慧农业应用大模型,为数字化赋能“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力。(李雯珊)
11 2024/12
中国大蒜年度供需平衡表(2024年11月会商发布)
中国大蒜供需形势分析截至10月底,主产区新季大蒜播种基本结束。因近两年大蒜种植经济效益较好,蒜农生产积极性较高,大蒜播种面积呈现主产区稳中略增、其他产区普遍增加的态势。预计2025年,中国大蒜的种植面积为1188万亩,比上年增加57万亩;大蒜播种期各主产区总体气象条件利于大蒜生长,土壤墒情较好,预计单产为1.22吨/亩,与上年持平;产量为1449万吨,比上年增加69万吨;经济筑底企稳,消费回升向好,预计2025年大蒜鲜食消费量为499万吨,比上年增加17万吨;加工消费量为376万吨,比上年增加12万吨。据中国气象局评估,目前各主产区气温较常年偏高,这可能会造成大蒜旺长,增加其越冬受冻风险。后期需要密切关注天气对各主产区大蒜产量的影响。近期大蒜市场行情分析大蒜产新后价格先跌后涨,9月份以来,市场上流通的大蒜从以库外蒜为主转为以冷库蒜为主,价格总体呈上涨趋势,但涨幅逐步收窄。从产地价格看,9月份大蒜产地均价为每公斤7.90元(以山东金乡中混级大蒜为代表),环比下跌0.5%,同比下跌2.6%;10—11月(至25日)均价每公斤分别为8.49、9.08元,环比分别上涨7.4%、7.0%。从全国批发均价看,同期大蒜价格呈小幅上涨且涨幅收窄的趋势。9—11月全国批发均价每公斤分别为11.34元、11.42元和11.50元,环比分别上涨6.8%、0.7%和0.7%,同比平均高10%左右。分地区看,11月份山东批发均价涨幅明显收窄,江苏、河南已经开始由涨转跌。价格行情波动主要受产量、库存、需求三方面影响。去年产季大蒜产量同比增加,导致入库期大蒜价格持续下跌,后期随国内外需求增加,价格波动上行,但上行空间有限。一方面,产地价格9月份环比略微下跌,主要原因是9月份为新季大蒜的入库尾声,种植户售货意愿增强,小户囤积周期基本结束,需要转入能够租赁冷库存储的大贸易商手中,产地市场待售货源供应量增加,供大于求,地头价小幅下跌;此外,由于9月初整体库存水平高于预期,产量、库存双高,市场行情走弱,价格松动。另一方面,冷库蒜交易阶段,价格波动的一般规律为先涨后跌。通常9月至次年5月,市场上主要为冷库蒜交易,其中9—10月受入库成本支撑,正常情况下价格高于8月份,且10月份中秋、国庆节日效应拉动消费增加,叠加国际贸易活跃,出口需求量增加,短期呈供不应求局面,价格保持上涨,今年9—11月的价格波动也符合上述特点。尤其是鲜或冷藏蒜头出口量季节性波动特征较明显,四季度进入出口旺季,10—11月出口量连续冲高,带动了国内蒜价上行。预计后期需求减少,价格继续上行的空间有限,并将逐步转入下行,回落至常年同期平均水平区间。从年内波动规律看,随着新季大蒜完全进入冷库销售期,11—12月份存储商售货意愿增强,待售货源供应量充足,但国内需求进入淡季,且出口量随主要海外市场补货进入尾声而减少,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价格将转入小幅下行。尤其是今年蒜价处于近些年偏高水平,种植户新季的种植意愿增强,在扩种预期下,如果不出现大范围灾害天气,后期冷库蒜价格可能以下行为主。中国大蒜出口贸易分析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蒜生产和出口国,中国大蒜凭借物美价廉和高性价比的优势吸引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总的来看,中国大蒜出口以鲜或冷藏蒜头等初级产品为主,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出口平均价格低于世界平均价格。从未来趋势看,高附加值的大蒜制品出口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一、中国大蒜出口总体情况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蔬菜出口国,近五年,中国大蒜出口量、出口额总体呈现波动上涨态势,波动幅度均相对较大,部分年份超过20%。从出口量、出口额在全球的占比看,中国大蒜出口存在“量多额少”的现象。从大蒜出口额看,近五年总体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平均增长率远高于出口量的增长率,说明中国大蒜出口“量多额少”的问题正在缓解。二、中国大蒜出口品种结构分析中国大蒜出口品种主要以鲜或冷藏的蒜头、干大蒜、其他鲜或冷藏的大蒜、盐水大蒜、用醋或醋酸加工或保存的大蒜及冷冻蒜头等初级产品或初加工产品为主。另外,我国高附加值的大蒜深加工品出口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这不仅得益于技术进步和国际市场的认可,也与国内大蒜产业的转型升级密切相关。随着中国大蒜产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预计这一增长势头将继续保持。三、中国大蒜出口国家或地区分析中国大蒜出口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和美国,主要出口至印度尼西亚。去年出口额排名前十的出口目的地国家为印度尼西亚、美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荷兰、泰国、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出口国家或地区集中度过高,加大了中国大蒜出口国际贸易风险,一旦主要出口目的地国家出现贸易政策变动或市场需求减少,将直接影响到大蒜的出口价格和数量。今年大蒜播种期天气预测今年大蒜播种以来,主产省大部光温水匹配好、土壤墒情适宜,播种出苗顺利,长势良好。适播期内主产省光温正常、土壤墒情适宜,利于播种出苗。10月上中旬,主产省大部光温条件接近常年同期,降水量普遍有25~50毫米,10厘米土壤墒情监测显示大蒜主产省墒情适宜,利于适时整地适墒播种及出苗。10月中旬江苏盐城产区受台风降水影响,雨量有50~100毫米、雨日5~8天,大丰等地土壤偏湿,大蒜播种略有延后。10月下旬以来主产省温高光足,大蒜幼苗长势良好。主产省气温同比接近或略偏高于上年同期;土壤墒情适宜,水分条件接近上年同期,利于大蒜幼苗稳健生长。但水热充足易于形成旺长,增加冬季低温冻害风险。预计12月,主产省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山东、江苏等省主产区降水偏多二到五成,水热条件总体利于大蒜形成壮苗和安全越冬。近期大蒜产品库存情况分析今年9月初,国内冷库蒜库存量为440多万吨,本产季冷库蒜库存量同比增加3.75%。今年夏季部分区域产新的大蒜单产下降,但受种植面积同比增加影响,总产量同比增多,从而使得本产季冷库蒜库存数量同步增加。去年北方蒜区秋播面积同比增加16.04%,今年夏收大蒜产量同比增加18.72%。产量同比增加是库存量同比增加的主要原因。9月中旬前后冷库蒜成交量开始增加,10月20日产地蒜价上涨后,国内市场对大蒜的需求量出现缩减。11月份,冷库蒜库存消耗过程中出口规格货源占比增加,国内市场对冷库蒜的需求量占比缩小。冷库蒜交易以来的库存消耗情况,主要受到国内外市场季节性需求规律的影响。国内市场,9月下旬至10月属于国内市场需求旺季,双节刺激国内需求量增加;10—11月属于出口旺季;12月国内市场处于季节性需求淡季,出口亦会出现季节性缩量,冷库蒜库存消化速度放缓的概率较大。2025年1月受到国内外市场春节前备货的影响,冷库蒜库存消耗比例将增大。2—4月,云南鲜蒜进入产新阶段,国内市场需求占比将增加,届时将挤占北方冷库蒜的市场份额,冷库蒜消耗比例或减少。当前库内剩余货源供应充足,可满足2025年夏收新蒜上市前的市场需求,预计期末库存存在结余。今年大蒜区域分布情况一、大蒜种植生产区域分布情况中国大蒜种植区域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四省,且今年全国大蒜种植面积相比去年增长约5%。大蒜种植品种呈区域性分布。在山东,鲁西南金乡蒜区主要种植太空早熟、杂交晚熟及金乡白皮大蒜;鲁南兰陵蒜区主要种植苍山大蒜和二水早;鲁中、西北大蒜种植区主要种植的大蒜品种有红皮大蒜、白皮大蒜及苍山大蒜等。河南杞县主要种植紫皮蒜和白皮蒜;中牟县主要种植中牟大白蒜、牟蒜1号及早熟蒜。江苏邳州主要种植邳州白蒜、杂交红蒜及金乡白皮大蒜;盐城大蒜种植区则以种植青龙白蒜为主。河北永年种植区主要种植传统的四、六、八瓣白皮蒜;大名主要生产蒜种。云南主要种植品种包括多瓣紫皮蒜和独头蒜。四川则以生产独头蒜蒜种出名,品种多为二水早、红七星等。二、大蒜加工区域分布情况大蒜冷库分布以山东为主,中国大蒜冷库存储总库容约1000万吨,其中山东库容占比为73.06%,河南库容占比为17.45%,江苏库容占比为8.72%。我国大蒜加工企业区域分布集中。今年10月18日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蒜加工企业共有41792家。其中,山东有24416家,占全国的58.4%,江苏占全国的8.6%,河南占全国的11.4%,河北占全国的5%。三、大蒜消费贸易区域分布情况大蒜按照不同的规格品类输送到不同的地区和市场。山东金乡产区60%为混级蒜,40%为级蒜,其中金乡蒜80%用于出口,20%用于内销;河南产区混级蒜80%内销,20%出口;江苏邳州净蒜70%销往国内北上广深及江浙沪大型批发市场及商超,30%用于小规格出口。南北方消费者对大蒜的消费习惯差异明显。北方地区以鲜食为主,大蒜作为家庭日常食材需求量大。南方地区以调味品用途为主,近年来南方城市的大蒜销量显著增长。(本版内容据农业农村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