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24/09
米粉市场向千亿元级出击
米粉是大众餐桌上的一道常见美食,经过长期发展,米粉产业已成为餐饮业中的一条独立赛道。早期,米粉店主要以小店为主,随后市场上形成了小店和连锁品牌并行发展的竞争格局。近年来,米粉赛道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方面,赛道日益细分,地方特色米粉如,湖南米粉、新疆米粉、江西米粉、云南米线等细分赛道陆续崛起,地方特色米粉不断出圈。另一方面,米粉品牌加速了扩张步伐,在产品、渠道、供应链等方面深耕及创新,以实现差异化竞争。品牌规模化程度有待提升近年来,米粉赛道持续扩容,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增长。《米粉品类发展报告2024》显示,去年全国米粉行业市场规模超过700亿元。同时,米粉行业的创业热情较高。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米粉相关企业注册量达61020家,较2022年同期增长31.9%。然而,品牌规模化程度有待提升。截至今年4月,全国米粉店数量超30万家,近八成米粉品牌的门店数集中在10家及以下,占总量的77.7%,门店数在11~50家区间的米粉品牌占比为16.8%,门店数超过51家的米粉品牌占比仅为5.5%。门店数超500家的米粉品牌较少,门店数突破千家的仅有蒙自源、无名缘米粉、五谷渔粉。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的米粉门店数量最多,在全国米粉门店总数中的占比为17.6%,其次是湖南、广西、河南,占比分别为9.0%、7.5%、6.1%。此外,贵州、四川、江苏、江西、浙江、山东等地的米粉门店数量也较多。价格方面,超八成米粉门店的人均消费在10~30元之间;其次是30~60元的价格带,占比9.4%;高价位区间60~90元和90元以上的门店占比较低,分别为1.7%、0.4%。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一些米粉品牌通过引入高品质食材如野生菌、牛肉、大虾、海参、鲍鱼等,以及增加现炒浇头和汤品等举措,提升消费体验及产品价值感,以拓宽产品的价格区间。随着米粉赛道的进一步发展,米粉的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将快速朝着千亿元级出击。细分赛道快速崛起近年来,我国米粉赛道持续细分,地方特色米粉被持续挖掘,云南米线、柳州螺蛳粉、湖南米粉、新疆米粉、江西米粉等细分赛道逐渐崛起,催生了一批实力品牌。如云南米线赛道的蒙自源、阿香米线,湖南米粉赛道的三两粉、霸蛮湖南米粉,江西米粉赛道的子固路拌粉等。与此同时,广西柳州、江西南昌、湖南怀化等地方政府通过举办米粉节和产销对接会等方式积极支持当地米粉产业发展,助推了柳州螺蛳粉、江西米粉、湖南米粉等细分赛道的快速发展。云南米线赛道又进一步细分为云南过桥米线、云南小锅米线、港式米线3个赛道,并且各个赛道均有一批代表品牌,比如在云南过桥米线赛道,拥有蒙自源、阿香米线等头部品牌,而在港式米线赛道,则有谭仔米线、肥汁米线等代表品牌。此外,云南米线赛道的诸多品牌快速发展,门店规模不断壮大,比如蒙自源、阿香米线等品牌加快了全国扩张步伐,谭仔米线等港式米线品牌也在持续开拓市场。数据显示,一些云南米线品牌的入驻城市数相对较多,比如蒙自源、阿香米线入驻了超100个城市,门店规模相对较大。湖南米粉赛道也在不断细分,出现了长沙米粉、常德津市米粉、衡阳鱼粉、杀猪粉等细分品类。具体来看,长沙米粉赛道已经跑出了一批在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的连锁品牌,如三两粉等。衡阳鱼粉以鱼汤为汤底,搭配鲜鱼浇头,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自2022年开始,湖南杀猪粉凭借着手工鲜粉、大骨熬汤、新鲜猪杂等特色,迅速走红。此外,常德津市米粉等细分赛道也有品牌出名。螺蛳粉赛道近年来也快速发展,涌现出了诸多螺蛳粉品牌,并且这些螺蛳粉品牌在持续扩张。比如,柳螺香2023年新开门店数近200家,融柳大铁牛螺蛳粉2023年新开门店数超800家。从螺蛳粉门店的地域分布来看,广东和广西的门店数最多,占比分别为10.3%、9.3%,其次是四川、湖南、河南,占比分别为6.9%、6.6%、5.0%。江西米粉赛道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一些连锁品牌开始崭露头角,比如李大叔南昌拌粉、子固路拌粉等品牌的门店数均超过了200家。此外,万方圆拌粉瓦罐汤、周真真江西米粉的门店数也超过了100家。在江西米粉赛道,南昌拌粉品牌开启了全国化进程,而其他江西地方米粉如抚州泡粉、九江炒粉、上饶铅山烫粉等则扎根当地,外地门店数量偏少。数据显示,38%的江西米粉门店开在江西,其次多开在广东和浙江,占比分别为20.1%、13.1%。值得一提的是新疆米粉。在新疆旅游热度高、媒体营销强的助推下,该品类迅速走红。新疆米粉分为炒粉、拌粉、汤粉3种。在新疆炒米粉这一细分赛道,已经有较多品牌出名。例如啊臻味道米粉、吴佳拌米粉、辣风芹酱香米粉,花小小新疆炒米粉等,以上品牌的门店数均突破了300家,但品牌的全国化仍有发展空间。(闫利文)
25 2024/09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积极保障物丰价稳
近几个月来,蔬菜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9月中旬,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为6.08元/公斤,较今年6月中旬4.37元/公斤的价格上涨39.13%;与去年同期的5.09元/公斤的价格相比,上涨14.45%。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近几个月蔬菜价格走强主要是受供需两端共同影响。不过,在产业链各环节积极保障物丰价稳的努力下,近期蔬菜价格已出现止涨趋稳迹象,接下来企业仍需继续加大生产管理力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林先平进一步介绍,从供应端来看,今年7月初,多地遭遇强对流天气,部分地区还出现洪涝灾害,对当地的蔬菜生产、采收产生了较大影响;部分地区夏季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影响了部分蔬菜的生长,导致供应相对紧张。同时,跨区调运使蔬菜的保鲜和运输成本增加,也会拉动菜价上涨。而需求端方面,居民在夏季对蔬菜需求普遍较为旺盛。敦煌种业公司表示,蔬菜涨价是由于蔬菜减产、货源紧张及运输成本增加。对于未来蔬菜供需情况的判断,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大多数常见蔬菜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在短期冲击性、季节性影响消退后,前期因灾受损地区的蔬菜生产将逐步恢复,市场供应量有望增加,未来蔬菜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目前全国蔬菜在田面积1.06亿亩,比上年同期增加90万亩,仍处于年内较高水平,稳产保供有基础。笔者在北京地区走访时了解到,为保障市民“菜篮子”丰沛充足,农产品市场、生鲜超市等积极采取行动。北京六里桥一家超市推出折扣价为0.6元/根的甜玉米、3.98元/公斤的甜栗南瓜。一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这几天蔬菜价格有所下降,例如,前几天甜玉米还要1.2元/根,现在已经降价了。甜栗南瓜是超市首次引进的新品种,口感软糯可口,受到市民青睐,目前价格也不高。”柏文喜表示,随着供应的增加,蔬菜价格正在逐步回稳。同时,随着国庆节临近,蔬菜供应保障工作十分重要,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在确保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丁蓉)
21 2024/09
中国大蒜供需平衡表发布
8月底,农业农村部市场司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等发布了中国大蒜供需平衡表。平衡表参照国际惯例和国内经验做法,同时体现大蒜产业特点,严格遵循“总供给=总需求”的原则,采用干蒜作为计量单位,并运用自然年度进行编制:总供给等于期初库存加上当年产量加上进口量,总需求等于国内消费量加上出口量加上期末库存,国内消费量等于鲜食消费量加上加工消费量加上种用消费量加上损耗量。平衡表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中国海关、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国农科院遥感监测、山东农业大学监测以及产业调研数据等。这些数据经专家组模型测算、分析会商、综合研判得以确定。大蒜供需平衡表显示,2020—2023年,从生产供应看,我国大蒜的收获面积约1100万亩,但产量受主产区天气影响而有所波动,总产均值约1440万吨,亩产均值约1.26吨。从消费需求看,国内消费需求相对稳定,约1120万吨。从市场价格看,大蒜价格波动较大,2023年大蒜市场批发价较2022年上涨33.2%。从流通储备看,大蒜高度市场化,储备以企业库存为主,常年期初库存量保持在290万吨的水平。从国际贸易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蒜生产国和出口国,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出口量约占全球贸易的80%,主要出口地为东南亚、欧洲、南美以及中东等地区,而进口较少。2024年大蒜收获面积增加,但受不利天气影响,单产略有下降,不过总产量仍小幅增加;国内消费需求稳中趋增,预计较上年增长0.1%,预计期末库存较上年减少6.6%;预计出口量略增。大蒜价格高位运行,1—8月大蒜市场批发均价为10.53元/公斤,比去年同期高29.7%。展望后市,大蒜市场供给总体充足,大蒜价格将以稳为主。(孔繁涛)
18 2024/09
更大力度优化市场准入环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专门就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出台的政策文件。国务院新闻办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意见》进行了深入解读。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坚持完善清单管理,厘清政府作用边界,是《意见》的一大亮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介绍,《意见》从准入规则确定、准入事项设定、准入措施程序调整等层面强化了对“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的支撑,切实维护清单的统一性、规范性和严肃性,推动市场准入管理更加规范,更好保障经营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商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有序推进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修订。新版清单将全面贯彻落实意见要求,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证照分离”制度改革以及新一轮机构改革等紧密衔接,推动清单事项进一步缩减。放宽准入限制以激发市场活力《意见》提出,实施宽进严管,放开充分竞争领域准入,大幅减少对经营主体的准入限制。“市场准入是经济活动的第一道门槛,要推动市场准入限制不断放宽,推动各类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积极营造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李春临说。在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方面,《意见》作出了放宽准入方向性安排和重点领域针对性安排,提出对不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可以依靠市场充分竞争提升供给质量的服务业行业领域逐步取消准入限制;同时,持续优化经营主体准入环境,清理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和违规设置的准入障碍。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市场准入是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条件。《意见》明确聚焦深海、航天、航空、生命健康等10个新业态新领域,分领域制定优化市场环境实施方案,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高准入效率。李春临介绍,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管理不能套用传统的以行政审批为主的管理模式,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标准、场景为牵引,推动形成更具柔性和韧性的准入管理机制。要按照标准引领、场景开放、市场推动、产业聚集、体系升级的原则和路径,进一步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准入方式。加大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力度《意见》明确,加大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司长王善成介绍,要加大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力度,加快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要开展新业态新领域准入试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在深海、生命健康、新型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再推出一批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积极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准入机制。逐步实现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全覆盖《意见》提出,全面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王善成介绍,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评估范围,明年起逐步实现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效能评估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将考虑由“全国通用指标+地方特色指标”构成。全国通用指标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制定发布,地方特色指标由各地根据实际设置,适当体现地方特色,鼓励基层改革创新。他还表示,评估结果主要为各地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工作提供参考。评估工作明确不搞排名,杜绝给地方、基层增加负担。要通过开展效能评估,全面反映和科学评价各地市场准入环境,推动市场准入制度各项要求扎实落地,不断提升政府准入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监管防止不当市场竞争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任端平表示,要严格监管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对自然垄断企业开展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的范围加强监管,防止有关企业利用垄断优势向上下游竞争环节延伸或排除、限制上下游竞争环节开展市场竞争。要聚焦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关注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纵深推进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反垄断执法,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坚决纠治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交易对象、排除限制经营者参与招标投标经营活动等不当市场干预问题,破除经营主体市场准入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 (陈炜伟)
14 2024/09
早稻减产无碍粮市稳定大局
粮食产量的增减总是牵动人心。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早稻播种面积为7132.2万亩,比上年增长0.5%。全国早稻总产量281.75亿公斤,尽管比上年同期下降0.6%,但连续4年超过280亿公斤,总体保持了稳定。早稻减产对全国稻谷稳定供应的影响非常有限,无碍粮市稳定大局。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粮食面积的25%,产量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30%,我国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按2023年产量计算,早稻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13.7%,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我国稻谷总产量常年保持在2亿吨以上,连续多年延续产大于需的格局,稻谷库存充足,完全能够保障市场稳定供应。从全年粮食生产来看,我国粮食按季节分为夏粮、早稻和秋粮。今年夏粮增产较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稻减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从价格来看,受国内早稻减产的影响,今年早稻收购价格高开高走,但对整体稻谷市场的提振作用不明显。今年早稻减产,是气候灾害所致。早稻广泛种植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南方省份,今年这些省份多地遭遇多轮强降雨。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负责人的解读,4月中旬以后,广东等地出现多轮强降雨,早稻生长期有所推迟。6月份,湖南、江西等大部产区降雨偏多且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抽穗扬花期的早稻遭遇“雨洗禾花”,且长期阴雨寡照天气不利于早稻光合作用,导致稻谷空粒、瘪粒增加。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导致部分低洼田块成灾或绝收,对早稻生产造成不利影响。7月份,主产区大部天气晴好光温充足,利于早稻灌浆成熟收获,一定程度弥补了前期恶劣天气对早稻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早稻减产警示我们,气候灾害仍是影响粮食产量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虽然通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打破了“两丰两歉一平”的农业周期性波动规律,但一些地方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农业灾害极端性、异常性、突发性趋势显著增强,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严峻挑战。现在马上进入秋粮丰收时节,秋粮生产还有可能面临高温干旱、渍涝、早霜、寒露风、洪涝等气候灾害,要始终紧绷粮食防灾减灾这根弦,丝毫松懈不得。秋粮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在今年秋粮作物生长的关键期,河南等地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粮食防灾减灾救灾。8月份,中央财政下达水利救灾资金6.49亿元,支持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甘肃14个省份做好防汛救灾相关工作。各地全面落实农业防灾减灾各项措施,积极做好农田排涝除渍、扶苗追肥,最大程度减少农业损失。继续落实好各项稳产增产政策和科技措施,加强肥水管理,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尽力多增产,实现以丰补歉,确保全年粮食稳产丰收。从长期来看,进一步提高粮食防灾减灾能力是有效应对气候灾害的重要举措。应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真正实现旱涝保收;强化科技支撑,在粮食生产重点县加强灾情监测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监测时效性和准确性,推动粮食生产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强化品种培育,筛选推广一批耐高温干旱、耐渍涝、抗病虫等高抗多抗优良品种,筛选适用于灾后改种补种的短生育期品种,有效减轻自然灾害损失;支持移动式烘干机、履带式拖拉机等防灾救灾农机具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在防灾减灾救灾中充分发挥“农机力量”。 (刘慧)
11 2024/09
《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与有机产业发展(2024)》报告发布 我国有机产品市场潜力巨大
近日,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办的2024年全国“有机产品认证宣传周”活动中,《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与有机产业发展(2024)》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有机产品销售额达1016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跃居成为全球第三大有机产品消费市场;我国有机农地面积持续稳定增长,总面积维持在400万公顷以上,成为全球第四大有机农业种植国;我国有机标志发放量首次达到50亿枚,较2022年增长了31%。“有机标志发放量从2013年的8.2亿枚增长至50亿枚,10年间翻了6倍,人均3.5枚。”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雯介绍,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始于1990年前后,自2003年以后,随着相关法律法规陆续颁布,我国有机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10年后,全球有机产业蓬勃发展,我国有机产业与市场贸易的发展呈现产销两旺的局面,且屡创新高。有机产业在不断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需求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和产品品牌价值。在浙江省淳安县,有机产业产值达6.1亿元,占2023年度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13.5%。陕西省镇安县依托山地和林地资源,通过有机产品认证为农产品赋值,成功培育了一批品牌。目前,全县已有10家企业获得有机认证,拥有17张认证证书,有机产品总价值1.5亿元,平均溢价率50%左右。“有机产品认证是有机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有机产品认证制度,是应消费者需求、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借鉴国际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国家认证制度。自此,产品就有了统一的国家标准、认证目录、认证规则和认证标志,实现“一品一码”全程可追溯。目前,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目录主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坚果、乳制品、饮料、酒、饼干和茶叶,以及畜禽产品、水产品、调料、特殊膳食等食品,还包括天然纤维、纺织制成品、饲料、中药材等非食品,共计1257种产品。各地也在积极推动有机产品认证工作。在江苏,有机产品认证被纳入省委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等省级文件进一步明确有机产品认证发展量化指标。盐城等有机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还出台了有机稻米基地建设实施意见、有机产品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有机工程”建设正在深入实施。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强调,要做好有机产品认证工作,完善制度、强化监管,不断提升认证公信力;加强政策引导、宣传推动,不断提升认证影响力;不断提升认证有效性,为人民群众放心消费保驾护航。尽管有机产品消费市场还有很大潜力,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王雯坦言,当前还存在有机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生产和销售之间缺少有效链接。另外,我国有机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有机产品结构亟须优化、生产成本高、有机生产适应技术采用率低、缺少落地的政策支持等问题。王雯建议,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大力开拓有机产品销售市场,同时调整有机产品结构,满足多样化需求,延长有机产业链,推动多种产业相互融合,并组织技术力量,搭建有机产业技术平台,提供技术服务,推动有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杨梦帆)
07 2024/09
国产西梅走俏市场
眼下,西梅已陆续进入成熟期。新疆、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西梅相继进入市场。一颗颗色泽鲜亮、个头饱满的西梅,因其果肉酸甜多汁,且富含维生素C、花青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欢迎。西梅又称“欧洲李”,不仅可以鲜食,还可以制成果酱、果汁、果干、果酒等多种产品,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压等多种保健功效。过去,我国市场上的西梅曾长期依赖进口。如今,国内已有多地种植西梅,产量逐年提升。国产西梅的主产区如新疆、四川和甘肃等地,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培育出的西梅糖度高、口感香甜。数据显示,今年全国西梅种植面积107万亩。其中,新疆种植面积高达75万亩,而伽师县作为全国最大的西梅产销基地,西梅产量占全国的60%。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西梅产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降水适中,盛产的法兰西西梅几乎没有涩味,适口性更佳,价格相对进口西梅更为亲民。无论是大小商超、水果店,还是线上购物平台均有西梅在售。今年西梅整体产量高、品质优,其中新疆产的西梅因其果实硬度大、耐储运且货架保存期长,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总体来看,国产西梅凭借品质和价格优势,正成为市场新宠,市场需求的增长也将进一步促进国内西梅产业的发展。相关企业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西梅保鲜新技术,有效延长西梅的保鲜期和货架期,同时提高冷链物流运输效率,满足消费者对西梅品质和口感的要求。 (刘乐同)
04 2024/09
226个县域知名农产品品牌 纳入《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
根据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程序要求,北京平谷区果品产业服务中心等单位近日申报的“平谷鲜桃”等226个县域知名农产品品牌及其核心生产经营主体,经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审核,并由地市级、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工作机构审查,组织专家技术审评确认,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网站进行了公示。经确认,这些品牌符合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条件,现已被纳入《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为深入贯彻“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的重要指示精神,落细落实农业农村部有关两个“三品一标”工作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常态化的农产品品牌年度储存记忆与公众查询索引名录,以实际行动促进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与公共服务,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现既产得出、产得优,又卖得出、卖得好。根据农业农村部党组赋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承办农产品品牌培育、市场发展和展示推介,协调指导名优农产品品牌培育、认定和推广等工作”的职责任务,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于2023年10月开展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征集工作。索引名录征集范围涵盖但不限于全国销售、绿色优质、高质高效并获得相关权威机构(组织)评价认可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包括种植、畜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及相关领域的知名品牌。(陈冰)
31 2024/08
农业农村部进一步强化农产品产销信息发布工作
为更好满足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需求,农业农村部在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销信息发布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前瞻性。在信息发布内容方面,重点突出生产信息和价格信息的发布。在关键农时季节,针对特殊灾害天气发布生产指导意见,解读农业生产支持政策,适时通报播种进度、墒情苗情、收购进度、市场供求、粮食价格、产销需求等信息,引导各类主体合理安排产销活动。在信息发布频次上,每日发布“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和鲜活农产品批发价格,每周发布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畜产品和饲料集贸市场价格,每月发布生猪全产业链信息、重点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及《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每季度召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每年召开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并发布未来十年农业展望报告。在信息发布渠道和方式上,以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为信息发布的主渠道,在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数据”频道发布农业农村重要经济指标和市场信息,在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发布重点品种生产、贸易、价格、成本收益等全产业链数据。通过新闻发布、专家解读、记者采访等多种方式,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预期。针对春耕农资保供、秋季产品销售、重大动物疫情等公布热线电话,以便及时了解基层诉求和建议,协调解决群众身边困难。同时,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官方网站,与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数据”频道和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进行链接,以便农民群众、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及时了解各类市场信息。(据农业农村部网站)
28 2024/08
有机燕麦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4年中国有机燕麦行业发展及消费需求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有机食品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有机燕麦作为有机食品中营养价值较高的产品,消费者对其衍生产品的需求逐步提升,在日常生活中的食用场景不断拓宽,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市场规模扩大,呈现四大特点《报告》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有机食品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2年我国有机产品销售额达877.6亿元,比2017年增长200亿元左右。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机燕麦行业也呈现出四大特点。第一,行业进入壁垒高。资本投入、供应链管理、品牌建设、专业知识及技能等方面的限制形成了较高的行业壁垒。此外,由于有机燕麦原粮的种植环境要求特定气候、天然无污染等硬性条件,导致有机燕麦原粮产区小、产量低,加之国家标准、有机标准等的严格把控,进一步提高了行业进入壁垒。第二,产品品质化升级。有机燕麦产品从原料、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品质化升级:在产品原料上,由皮燕麦升级至裸燕麦;在产品形态上,由燕麦碎片升级至大粒燕麦片,为消费者带来更全面的营养及更丰富的口感。此外,部分企业推出了有机胚芽燕麦片、有机生燕麦片、有机复合燕麦片等,进一步拓宽了有机燕麦产品的品类,提升了产品品质。第三,食用场景多样化。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有机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有机燕麦在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如代替正餐食用、作为保健品食用、作为功能性食品食用等。《报告》数据显示,约四成有机燕麦消费者食用燕麦食品的目的是非正餐充饥与户外活动时食用,如露营、野餐、骑行、徒步等。第四,市场参与者多样化。我国有机燕麦行业相关企业数量较多,参与者多样,涵盖专注于有机产品的企业,如盖亚农场、德伟、北纯等;还包括从传统燕麦拓展至有机燕麦领域的企业,如桂格、西麦、阴山优麦、穗格氏等,增加了有机燕麦市场竞争的复杂性。《报告》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中国有机认证证书数量及获证企业持续增长,2022年获得证书25021张,获证企业15676家,相比2014年分别增加了14953张和9567家。健康属性强、性价比高的产品更受青睐调研发现,有高膳食纤维、天然有机标签的燕麦产品最受我国消费者欢迎。此外,在燕麦食品类型偏好上,超七成消费者偏好的燕麦食品类型为复合燕麦片(如牛奶燕麦片、多种谷物混合燕麦片等),也有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喜爱纯燕麦片和休闲零食类燕麦。健康消费趋势下,消费者对绿色有机食品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有机燕麦作为有机食品的重要品类,受众多消费者青睐。在购买意愿和偏好上,《报告》显示,我国燕麦消费者中有71.8%的人会专门购买经过有机认证的燕麦产品。究其原因,53.2%的消费者表示看重其更健康、没有农药等物质残留。同时,口感和味道更好、产品经过国家认证、营养价值更高、生产过程更环保也是他们选择有机燕麦产品的重要原因。而在偏好类型上,74.9%的消费者偏好有机燕麦片,其次是有机燕麦乳和有机燕麦米,分别为62.3%和60.2%。此外,有50.6%的有机燕麦消费者表示,会在未来增强购买燕麦产品的意愿,保持不变的消费者占48.5%,66.2%的消费者有较高的意愿把自己喜爱的燕麦产品推荐给亲朋好友。提升核心竞争力成关键随着消费者对有机产品需求的增长,我国有机燕麦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有机燕麦企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可以从品牌建设、产品创新、拓宽销售渠道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品牌燕麦产品以食品安全健康、产品优质等优势,吸引了绝大多数消费者购买。《报告》数据显示,超九成消费者会购买品牌燕麦产品,且多数集中在少数几个品牌,喜欢尝试多个品牌的消费者仅占13.2%。当下消费升级趋势显著,消费者为优质品牌产品买单意愿增强,有机燕麦企业可通过提高产品品质、强化品牌效应以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有机食品,有机燕麦凭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吸引了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的广泛关注。有机燕麦企业应推出适合不同年龄段食用的、不同健康需求的产品,如针对代餐饱腹、补充能量的新型燕麦轻餐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此外,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线下商超连锁化程度加深,有机燕麦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全面开通。《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有机燕麦消费者了解燕麦产品的主要渠道是综合电商平台和线上广告宣传,分别占比54.9%、38.7%;其次,短视频平台、内容分享类平台等宣传方式逐渐成为燕麦产品宣传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四成左右消费者将线下门店促销和电商节日大促作为购买产品的重要参考。从购买渠道来看,有机燕麦消费者偏好在线上渠道购买,其中选择综合电商平台购买燕麦产品的消费者占比为58.1%,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直播销售也成为有机燕麦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相较传统燕麦产品偏线下的零售方式,有机燕麦产品在多渠道零售模式的推动下,其产品可见度及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