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2024/07
国家医保局将分娩镇痛单独立项,提升优化生育服务
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将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等项目单独立项,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分娩镇痛等服务,提升优化生育服务,满足生育服务多元化需求,为广大孕产妇带来了福利。分娩镇痛推广现状如何?纳入医保有何好处?笔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研。将分娩镇痛单独立项,更好满足多元化生育服务需求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配套政策推进分娩镇痛工作,在专项收费、绩效分配等方面加强保障。上海、浙江、贵州等地将分娩镇痛专项收费纳入医保支付。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按照原来的椎管麻醉项目收费,医疗机构因无独立的价格项目,降低了提供分娩镇痛服务的积极性。一些地方则是因麻醉医生数量有限,无法提供服务,不能很好地满足产妇对分娩镇痛服务的需求。医疗机构希望明确有关价格政策方向,充分发挥价格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引导医疗机构提供相关服务。此次《指南》中,产科类立项指南单独设立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项目,支持医疗机构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鼓励积极开展镇痛分娩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孕产妇提供专业化的陪伴分娩和导乐分娩服务,有利于更好满足无痛分娩等多元化生育服务需求。帮助孕产妇和家属了解分娩过程,正确认识分娩镇痛分娩镇痛和麻醉大不相同。分娩镇痛的麻醉药浓度低、剂量小,药物通过导管注入产妇腰椎的椎管内,进入血液循环或经由胎盘吸收的药物量微乎其微,对胎儿无不良影响。专家表示,大多数产妇都适合分娩镇痛,在实施分娩镇痛前须由产科医生和麻醉医生进行综合评估。打了分娩镇痛麻醉药也并非完全不痛,它并不是使产妇的整个产程都处于完全无痛的状态,而是大大减少宫缩的痛感,让产妇在第一产程得到充分休息,可以保持体力顺利完成自然分娩。分娩镇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应激反应,改善体内环境和胎盘血供,减少胎儿缺氧的发生概率。医生要帮助孕产妇和家属了解分娩过程,建立对分娩镇痛的正确认知。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分娩镇痛的覆盖率,加强科普宣教,破除“无痛分娩对孩子有伤害”等观念误区;另一方面,要加强分娩镇痛技术的推广和质量提升,完善舒适化医疗服务,开展24小时分娩镇痛服务,强化全过程管理,满足生育服务多元化需求。分娩镇痛项目区域发展不均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由于各地经济状况和消费水平不同,分娩镇痛的使用率也呈现出一定差异。比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平均分娩镇痛的使用率较高,西部地区和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平均分娩镇痛的使用率较低。此外,妇幼专科医院分娩镇痛的使用率显著高于综合医院。目前,人力不足是分娩镇痛面临的最大问题。据了解,开展1例分娩镇痛至少需要1名麻醉医师、1名助产士和1名产科医生全程监护,人力成本较大。在县域基层医疗机构,麻醉医师短缺问题普遍存在,无法满足临床需求。专家建议,要大力培养麻醉专科护士,促进麻醉专科护理队伍的建立与完善。在医学院校开设麻醉镇痛专业课程,增加分娩镇痛等麻醉学时,增加麻醉、产科等临床相关科室的实习轮转时间。加强麻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和基层医疗机构麻醉专科护理队伍建设,增设麻醉专科护理编制,提高基层麻醉专科护士待遇和吸引力,为分娩镇痛和临床舒适化医疗创造更好的医疗环境。(杨彦帆 祝佳祺)
13 2024/07
我国医保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据国家医保局消息,目前医保码全国用户超过11.5亿人,已广泛应用在就医购药、医保查询、医保转移接续、办理跨省异地就医备案等医保业务场景,为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医保服务。近日,医保部门增加了医保码线下激活、亲情账户线下绑定两种服务,以帮助更多参保人。国家医保局介绍,医保码线下激活主要适用于所有医保码注册用户,特别是面部受伤人群、对智能手机操作不熟悉的老年人、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和外籍护照参保人群、其他无法通过线上人脸识别的参保人;亲情账户线下绑定主要适用于因各种原因无法线上自助完成绑定的参保人及其家人。医保码线下激活在办理方式上,线下激活医保码需要参保人本人前往医保线下经办机构,告知经办人员需要办理医保码线下激活服务。参保人需提供参保地经办机构要求的身份材料,经办人员通过系统代为激活医保码后,参保人通过手机短信接收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登录账号和默认密码。随后,参保人下载并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就可以激活个人医保码。国家医保局提示,参保人在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后应尽快点击个人头像,进入账号密码一栏,修改默认密码,以免登录时忘记密码。亲情账户线下绑定亲情账户线下绑定需要参保人本人前往参保地线下经办机构,告知经办人员需要办理医保亲情账户线下绑定服务,并按参保地经办机构要求提供身份材料。经办人员通过系统代为绑定亲情账户关系后,参保人就可以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在亲情账户页面查看已成功添加的家庭成员账户。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医保、医疗、医药密不可分,改革时须同向发力。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是当前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以下简称《任务》)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医保、医疗、医药统一高效的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机制。今年的医改重点工作任务争取做到医改一小步、民生一大步,通过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健康更有“医”靠。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组织二、三级医院通过人员下沉、远程医疗、培训、巡回医疗等方式提高基层能力,有序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建设,深化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改革,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任务》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问题清单”促“问题清零”。例如,为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我国着力以医药集采“降价不降质”为突破口,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质扩面。推进“掌上办”“网上办”推进数字化赋能医改,推动健康医疗领域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医疗服务事项“掌上办”“网上办”,整合医疗医药数据要素资源,围绕创新药等重点领域建设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让医疗服务尽显科技范,进一步提升看病就医便利度。总体来看,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更加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更加突出系统集成、协同联动,更加突出创新突破、落地见效。未来还将加强医改监测,及时总结推广地方经验做法,推动全国医改工作再上新台阶。(彭韵佳)
06 2024/07
我国着力提升农村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序推进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落地实施,基本覆盖医疗资源薄弱省份。同时,着力提升地市和县级医疗水平,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超75%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水平达到基本标准。这是笔者在近日举行的2024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会议上了解到的信息。推动“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目标。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农村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8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4万个,村卫生室58.8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1万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要围绕群众看病就医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推进医改,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不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惠及民生。同时,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发挥各类试点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医改各项举措精准发力、精准落地。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对持续深化医改作出进一步安排。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一级巡视员朱洪彪介绍,今年的医改重点工作任务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更加注重大力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推动医药科技创新发展;更加注重建设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更加注重数字化赋能医改,更好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李恒 董小红)
29 2024/06
加强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
为加强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预防和避免职业性中暑发生,保障广大劳动者健康权益,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高温作业及高温天气作业职业健康风险提示》(以下简称《提示》)。《提示》明确,用人单位对患有高温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应及时调离高温作业岗位;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期间从事室外露天作业及温度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提示》明确,高温作业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80%)相结合的异常作业条件,以及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如金属冶炼、玻璃制造等。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天气;高温天气作业是指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在高温自然气象环境下进行的作业,如野外考察、建筑施工等。《提示》指出,用人单位应优先采用有利于控制高温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从源头上降低或者消除高温危害;组织从事高温作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书面告知劳动者。此外,还应普及高温防护、中暑自救、急救等职业卫生知识;合理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时间;向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向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药品;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救援演练。(吴倩)
01 2024/06
推进医养结合需要众人拾柴 国家卫健委: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医养结合
国家卫健委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国家卫健委一直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发展,希望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广大老年人能够得到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医养结合服务。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在审批方面,为社会力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便利。对申请内部设置诊所、卫生室、医务室、护理站的养老机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对申请举办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同时,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不需另行设立新的法人,也不需另行法人登记,可以通过变更登记事项或服务范围开展养老服务。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对新申请建设医养结合机构的,如果涉及同层级相关部门审批,实行“一个窗口”办理。二是在建设方面,为社会力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多方面的保障。比如说,对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的区域总量不作规划限制。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医养结合机构,符合条件的,能够享受到税费、投融资、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时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而且可以结合老年人慢病、共病的特点,合理确定医保总额,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医疗机构提前预付一些医保资金,减轻它的运行压力。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地方多出台一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性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发展。三是在投入方面,为社会力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资金支持。比如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设置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支持医养结合的发展。鼓励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投资主体举办医养结合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医养结合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养老服务。通过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发展的积极性,目前在所有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的医养结合机构中,有5500多家是社会力量举办的,占总量的70%以上。 (张燕玲)
25 2024/05
医保家庭共济和亲情账户有何区别?如何办理?指南来了
2021年4月,我国提出适当拓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使用范围,从为自己看病就医买单,到允许家庭成员相互共济,使用个人账户支付政策范围内的医药费等,也就是家庭共济。家庭共济政策解决了家庭内部健康人群的个人账户积累越来越多、患病较多的参保人个人账户却不够用的问题。那么,如何办理医保家庭共济?哪些亲属可以享受医保家庭共济?医保家庭共济共享的是什么?近日,国家医保局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医保个人账户如何全家共享国家医保局提示,参保人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地方专区、当地医保部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功能模块,实现线上办理,具体途径由各统筹区医保部门向社会公开;操作智能设备困难的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也可以在线下医保大厅办理。国家医保局强调,职工医保参保人办理家庭共济的前提是参保人的父母、配偶、子女也参加了基本医保,包括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同时需要注意,家庭共济成员仅限于此前提到的职工医保参保人的父母、配偶和子女,不包含配偶的父母以及其他亲属。共济账户创建者必须是职工医保参保人简单来说,医保家庭共济就是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可以给家庭成员共济使用。也就是通过创建家庭共济账户,把本人医保账户里的余额授权共享给配偶、子女和父母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家庭共济账户的创建者,必须是职工医保的参保人。 共济的是个人账户的钱而非医保卡本身有参保人提出,办理家庭共济后,就医购药到底应该使用谁的医保卡?家庭成员能不能直接拿着职工医保参保人的医保卡去看病就医呢?对此,国家医保局回应,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就医购药都必须使用患者本人的医保卡。国家医保局表示:医保遵循的原则是“本人参保,本人享受待遇”;家庭共济后该原则不变,参保人依然用自己的医保卡看病就医,按规定享受本人的医保待遇;家庭共济政策共济的是职工医保参保人医保卡个人账户的钱,而非医保卡本身;不使用本人医保卡进行挂号就医是冒名就医,轻则暂停医疗费用联网结算,重则构成违法犯罪。通俗来讲,就是参保人可以把个人账户里的钱给父母、配偶、子女使用,但是父母、配偶、子女看病哪些能报销、能报多少还是要依据他们所参加的医保制度。如果是在老人行动不便等特殊情况下,子女可以代为购药,但在购药时需要使用服药者本人的医保卡,并出示委托人和受托人的身份证明。亲情账户不等于家庭共济在办理医保家庭共济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与亲情账户混淆。亲情账户不等于医保共济。亲情账户是国家医保局为了方便老人、小孩等申领医保电子凭证,在国家医保服务App上推出的一项便民功能,解决的是不用携带实体卡的问题。亲情账户支持添加全国不同参保地的家庭成员,也就是监护人手机添加亲情账户后,可以帮助被监护人出示医保电子凭证,用于挂号、买药、结算,但不能实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共用。因此,只是通过医保电子凭证绑定亲情账户并不能直接使用家庭共济资金,还需要办理个人账户家庭共济。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