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2024/07
遍地黄花是“金针”
近日,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峰峪乡的500余亩黄花已进入采摘期,在峰峪乡东马庄村,大片黄花长势喜人,黄花的采摘工作已经陆续展开。“我早上4点多就起来了,采摘黄花一定要赶早!”东马庄村村民徐元顺一边采摘含苞待放的黄花花蕾,一边高兴地告诉来访笔者,“我种了6.5亩黄花,这茬黄花的花蕾有12至14厘米,品质很好,通过乡里组织的助农网络直播,已经预订出好多了。”“我们村合作社一共有100亩黄花,全部处于盛产期,目前已从山东招来了20多名采摘工,锅炉安检、调试,冷库设施检修,蒸房、晾晒大棚修缮等准备工作也已经做好,就等大面积采摘黄花了。”东马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白国庆对笔者说。笔者了解到,近年来,该乡党委层层压实责任,坚持“特、优”战略,聘请农技专家科学化、规范化加强田间管理,大力发展黄花产业。目前,峰峪乡共有黄花7935亩,其中乡里的8家合作社共种植黄花2650亩,黄花已成为峰峪乡农民的“致富花”,农民年均增收5000元。黄花的盛产期将至,该乡党委通过“联动+”的方式,科学预判、整合资源、统一管理,确保今年黄花丰收,农民增收。“我们将持续做好黄花后续田间管理工作,科学追施肥料,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密切关注黄花生长情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同时,在黄花采摘、加工、晾晒、销售上下足功夫,做好采摘加工期间应对极端天气的预案。在科学管理下,我们乡黄花产量较去年有望提高30%以上。”峰峪乡党委书记刘英东信心满满地说。 (苑捷)
17 2024/07
黄金百香果成致富“甜蜜果”
近日,笔者走进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高良乡未坡黄金百香果种植基地,只见基地里成片的百香果树枝繁叶茂,壮硕的藤蔓上挂满了圆润饱满、光滑油亮的果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果香。十多名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为百香果树剪枝,师宗县高良热果产业联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良乡纳非村党总支书记杨建辉在一旁指导。未坡黄金百香果种植基地由当地6个村出资建设,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合作社为纽带、农户为主体、企业为龙头,着力解决土地流转难、种管技术弱、销售渠道少等难题,产业发展主心骨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通过热果产业联盟专业合作社,我们先自己投资发展百香果产业,群众看到效益以后自然就会跟着干。”杨建辉说,热果产业联盟采取工作联动、产业联营的“多村一体”合作模式,旨在带动辖区群众标准化种植、品牌化销售,形成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格局。据了解,未坡黄金百香果种植基地共流转土地307亩,每亩流转费800元,平均日用工15人,每人日工资120元。“有钱赚、有活干、不操心、不发愁”是当地群众最常提到的话。长期在基地务工的纳非村村民孙保昌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看管基地,一个月工资4600元,加上流转土地的收益,一年的总收入十分可观。”未坡黄金百香果种植基地的种苗是从广西引进的钦蜜9号,其产量高、品质好。提及种植黄金百香果的优势,杨建辉如数家珍:“百香果种植项目‘短平快’,当年种植当年就可以见到效益,高良乡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让我们的黄金百香果口感更好。”初步预测,未坡黄金百香果种植基地今年产量可超200吨。“明年我们会继续扩大百香果的种植面积,最少要突破500亩。”杨建辉对未来信心满满。种植黄金百香果只是师宗县发展热区水果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师宗县凭借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把培育特色农产品作为强产业、促增收、助振兴的有效途径,不断引进优势水果品种,提高种植技术,全面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袁燕坤 刘小永 刘刚)
13 2024/07
蔬菜产业升级 农民增收有道
近日,笔者来到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二坝镇蛟矶行政村管巷自然村走访,只见村民管大强在大棚辣椒间穿梭。他熟练地拨开绿叶,将枝头上成熟的辣椒采下,放入身后的篮子里。采摘结束后,他再和爱人一起打包,等待蔬菜批发商装车,随后销往全国。“这个时间我们种植的主要是杭椒,它属于早熟品种,也是我们的拳头产品之一。杭椒主要采用大棚种植,采摘期较长。辣椒一旦到了成熟期,就必须快速采摘,不然不仅损耗大,也影响下一茬生长。”管大强告诉笔者,等这波杭椒采摘期结束,就要开始种植薄皮椒、牛角椒等芜湖本地辣椒品种。笔者从鸠江区二坝镇农业农村办获悉,芜湖鸠江辣椒以牛角椒为主,如今常年在田面积达7万亩,年产量13.5万吨。此种辣椒香辣可口,肉质饱满,粗纤维含量低,深受本地及周边消费者的欢迎。除了辣椒,鸠江区还种植了其他种类的蔬菜,这些蔬菜品质好,价格公道,品种齐全,可以满足批发商一站式采购需求。这两年,鸠江区不同季节种植不同的蔬菜,村民收益稳定,这些蔬菜有固定的蔬菜批发商,因此当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鸠江区的蔬菜产业发展迅速是芜湖市加快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芜湖市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稳步提升,蔬菜质量和效益也大幅提高。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03.1万亩。鸠江辣椒、无为莲藕、无为茭白、无为荸荠、湾[氵止] 西河生姜5个蔬菜产品新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汤荣汛 许诚)
10 2024/07
养蛙有“稻”路 致富有“钱”景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口江乡口江村的黑斑蛙养殖基地里,成群的黑斑蛙在田间跳跃着,不绝于耳的“呱呱”声仿佛把人们带到了一个欢快的世界。“今年1月,我在口江乡的支持下,盘活了村里70亩低效农田,并投入30多万元建养殖基地,发展‘稻蛙’生态立体农业。”口江乡回乡创业青年吴珍东告诉近日来访的笔者。“我通过前期的考察,发现老家口江乡的土壤、水质非常适合‘稻蛙共生’模式,于是,我专程前往湖南、湖北等地,向有经验的养蛙专家请教,并通过视频学习技术。在做足市场调研分析后,便开始筹集资金、购买蛙苗、修建设施。今年是首次尝试,养蛙成本不高,若是养得好,回报很可观。”吴珍东对养蛙事业充满信心。“黑斑蛙一年只能养殖一茬,每年3月下旬投放蝌蚪,10月上旬成蛙上市。黑斑蛙的生长对环境有严格要求,其饲料由乳酸菌加红糖发酵而成,蛙池上方设置天网,防止鸟类袭击,四周围网防止成蛙逃逸,同时还需要实施通风、遮阳、水位控制等措施。”谈起养蛙,吴珍东如数家珍。吴珍东现建有蛙池130个,预计最低可实现亩产黑斑蛙900公斤、亩产稻谷125公斤。“我们在这里干活离家近,很方便,每天的工作主要是除草、喂饲料等,每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口江乡口江村村民吴珍雄对眼前的这份工作很满意。“吴珍东回乡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很高,为帮助他创业,村里帮他协调解决黑斑蛙养殖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现在养蛙基地带动了周边10多位村民就业,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增收。”口江乡口江村党总支部书记吴必赟介绍道。(欧柳艳 姚进忠)
06 2024/07
火龙果产业让村民日子更红火
盛夏时节,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大滩镇横梁村种植的火龙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近日,笔者走进横梁村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只见一排排支架上攀爬着翠绿的火龙果枝条,饱满的火龙果花蕾竞相绽放,几名工人穿梭在基地内,为火龙果疏花、剪芽,忙碌不停。“再过一个月,今年第一批火龙果就能采摘了。”横梁村党支部书记侯小燕告诉笔者,在发展火龙果种植产业以前,该村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土豆等传统农作物,由于不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这些作物产量低且品质不高,群众致富增收难。发展火龙果产业后,不仅盘活了当地的土地资源,也让村民们鼓起了钱袋子。近年来,随着东西部协作战略的深入推进,朝天区农业产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也为横梁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2018年,借助东西部协作项目落地大滩镇的契机,横梁村通过“飞地”模式,从浙江省台州市金清镇引进了木兰火龙果,并同响水村“抱团”建起了火龙果产业园,产业园投产以后,两村按出资比例对收益进行分红。“当时我们去浙江省参加培训,学习了火龙果的种植和管护技术,回来后我们边学习边摸索,有啥不懂的还能在微信群里咨询浙江省的专家。”横梁村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的技术员赵登祥手拿剪刀,熟练地为火龙果疏花和剪枝,他指着火龙果枝条上的花苞说,“这个果子可以留,我们就把旁边的果子给剪掉,不然火龙果长不大。”从开始的门外汉到如今的行家里手,赵登祥见证了村里的火龙果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如今,基地里的火龙果长得一年比一年好,村民们的收入也比以前更有保障,他和工友们对火龙果产业发展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一颗果子致富,一个产业兴村。每到农忙季节,基地还会聘请周边村民对火龙果园区进行管护,满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务工需求。“4月份开始要敞篷,过了国庆节要把篷盖上,平时管护要剪苗、绑苗、拔草、施肥……随时都要人干活,一年下来能增加不少收入。”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何修义高兴地说。火龙果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发展种植业,拓宽了增收渠道,也为乡村振兴、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活力。目前,横梁村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规模达50亩,预计今年火龙果产量可超1万公斤。大滩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将不断巩固东西部协作成效,带领各村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到产业园区就近务工等方式稳定增收,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冉金鹭 贺伟)
03 2024/07
山葵老产业走出发展新路子
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许多村子的田地里种植着一种全身是宝的农产品——山葵。很多喜欢吃海鲜的消费者对由这种农产品加工成的调味品都不陌生。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龙射镇葡萄村的农户们近段时间都在抓紧时间上山采收山葵。近日,笔者来访时看到,农户们手持弯刀,小心翼翼地采集着山葵的叶子和叶柄。很快,收割好的叶子和叶柄就摞成了小山。拾起老产业 村民就近务工龙射镇在20世纪90年代就发展过山葵产业,但由于受到当时交通、冷藏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产出后的山葵无法及时销往外地,这一产业便没能发展起来。直到2023年,当地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再次发展山葵产业。该县葡萄村的村民听说这一消息,都表示很支持。重庆春为来实业有限公司也看中了这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来到葡萄村进行投资。在该公司的支持下,葡萄村当年发动农户种植了100亩山葵。从栽种、浇水到施肥,越来越多的村民来山葵种植基地务工,村民重新开始接触、了解山葵的种植技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在山葵的种植过程中,基地每年需要稳定劳动力100余人,工资最低为每人每天100元,这解决了村里大部分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葡萄村村民何志奎因为要照顾家庭,只能长期在家务农。村里开始发展山葵产业后,何志奎有时间便会去基地做零工。“我自己现在还有劳动能力,这儿离家也近,每天来做点零工,还能有100元的收入,而且基地还管两顿饭,挺不错的。”何志奎笑着说。探索新法子 带动群众增收山葵具有喜阴、喜湿、喜透气和喜低温等生物特性,因其经济价值高,被誉为“绿色黄金”。“发展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发展山葵产业,得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这既丰富了我们村的农业发展模式,又帮助老百姓解决了就业和增收问题。”重庆春为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赖明慧说。龙射镇采用“企业+农户”模式发展山葵产业,企业负责提供种苗、肥料等,并负责山葵采摘后的回收,农户负责种植和采收。在种植过程中,企业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农户只需专心种好山葵,不需要操心其他事情。“企业来这里发展山葵产业,一方面带动群众增收,另一方面也让群众掌握了种植山葵的技术。”葡萄村党支部书记王代华说。据了解,龙射镇去年12月开始种植第一批山葵,此次采收也是第一次收获,这批山葵收获后的品质比较高。目前,山葵叶柄的收购价已经达到3元/公斤,叶子的收购价已经达到2元/公斤,根茎的收购价已经达到20元/公斤,每亩纯利润将在6000元左右。拓宽新路子 促进乡村振兴产业有了,如何持续壮大又是一个新问题。“我们需要扩大种植面积,这样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农户种得越多,收益也就越多,带动作用才强。”王代华说。种植山葵第一年就获得了高收益,葡萄村由此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拿出一系列新举措,下足硬功夫,抓实山葵产业发展。村里计划在下一年继续发展山葵产业,并将种植规模扩展到2000亩,由此带动更多农户种植山葵,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山葵的生长周期为18个月,期间花薹和主茎可采收1次,叶片和叶柄可采收2次。”赖明慧说,“依托山葵的特性,我们正在探索发展相关产品,比如山葵的花薹、叶片和叶柄都可以做成酱菜。”接下来,葡萄村对山葵产业的发展有着进一步的谋划,村里将建设仓库和冷库,让采收的山葵能保存得更久、销往更远的地方;同时利用资源优势,探索山葵下游产品开发,打好增收“组合拳”,将山葵产业做大做强。 (李光泽 王玉梅)
29 2024/06
珍珠枣油桃 丰收好“钱”景
近日,笔者走进天津市滨海新区小王庄镇东树深村种桃大户孙虹家的桃园。一眼望去,在桃叶的掩映下,一颗颗红彤彤的小桃子挂满枝头。这些小巧玲珑、圆润饱满的桃子,就是这几年来颇受市民青睐的珍珠枣油桃。桃园主人孙虹随手摘下几颗红透了的珍珠枣油桃,拍照发在了朋友圈。“这几年,我在朋友圈里积累了很多铁杆粉丝,最近大家都盼望着珍珠枣油桃成熟呢!用不了多久,这些桃子就会被抢购一空。”孙虹自信满满地说。据了解,珍珠枣油桃口感脆甜、果肉软糯、入口即化,轻咬一口,既有桃子的鲜甜,又有枣子的清爽。目前,孙虹种植鲜桃150多亩,品种除了珍珠枣油桃,还有北京14号、黄蟠、永莲5号、秋彤、双节红等20多个品种,采摘期可从6月中下旬持续到10月初。“我们还培育了一个叫作紫霞蟠桃的新品种,明年就能结果,它也非常有望成为一个‘明星’品种。”说起引进桃子新品种,今年32岁的孙虹头头是道,“我们每次引进新品种时都要仔细品尝,详细考察它是不是丰产,适不适合咱们这里的环境,包括温度、土壤、水质等。”除了引进新品种,孙虹还从父辈那里学习经验,在绿色种植上下功夫。“每年秋天,我们将畜牧区猪、羊、牛的粪便堆放在果树下,作为有机肥料,这样种出来的桃子含糖量更高,口感也更好。”如今,小王庄镇种桃面积达数千亩,桃子品种众多。随着桃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小王庄镇涌现出很多像孙虹一样的鲜桃种植“新生代”,他们用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年轻特质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朱春蕊)
26 2024/06
养蜂能人“酿”出甜蜜生活
察看蜂箱、记录蜜蜂数量变化、观测蜂群活动状态……近日,山西省平定县泽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蜂农孙建明一大早就来到蜜蜂养殖基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细致地检查每个蜂箱的密封情况,确保没有外来的天敌或病害威胁到蜂群的安全;随后,观测蜂群的活动状态,通过蜜蜂的飞行路线和采集行为,判断它们的健康状况及外界蜜源的丰富程度。在完成几项日常检查后,孙建明又清理蜂箱周边的杂草和垃圾,以保持蜜蜂养殖基地环境的整洁。 孙建明是平定县娘子关镇磨河滩村村民,今年52岁。2013年,他开始尝试养殖蜜蜂,从最初几箱蜜蜂的小规模试养,后来逐渐养了近百箱蜜蜂,他也从一位养蜂“门外汉”成长为“土专家”。2022年,泽宇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蜜蜂养殖基地,合作社负责人任燕青邀请孙建明来合作社帮忙养蜂。“我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孙建明说,“到合作社养蜂,工作轻松、收入稳定,且抗风险能力强。”作为经验丰富的蜂农,孙建明了解蜜蜂的习性。他知道何时该安静旁观,何时又该轻手轻脚地介入,以维护蜂群的良好状态。平日里,孙建明会密切留意蜜蜂分蜂的迹象,并及时进行人工分箱,这样既可防止蜂群过于拥挤,又可促进蜂群结构的合理化分布,从而维持整个蜂群的高效生产。孙建明还善于发现蜂群中的各种微妙变化,比如及时发现并替换老化、弱势的蜂王,以保证蜂群活力和繁殖能力。“孙师傅对蜜蜂非常了解,有他在,这两年蜂蜜的产量和品质有了明显提升。”谈起孙建明,任燕青竖起了大拇指。合作社的蜜蜂养殖基地有60多个蜂箱,共养殖了100多万只意大利蜂。在孙建明的精心管理下,这些勤劳的蜜蜂不仅是高效产蜜的“小能手”,还成为附近果树授粉的“好帮手”。“养蜂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用心,这样才能保证蜂群健康,进而蜂蜜的品质自然也就好了,这跟做人、做事是一个道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才能品尝到生活回馈给我们的甜蜜。”孙建明感慨地说。 (侯大旺 )
08 2024/06
农业科技助力 茶叶北国飘香
山东省是全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北方优质茶叶产区,茶园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茶叶年产量超3万吨,年产值80亿元。如今,随着茶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这一片片叶子拥有了更多可能。种植科技化“日照绿茶”产出高价值近日,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挪庄村的茶园里,手挽竹筐的茶农们穿梭在茶垄间采摘鲜叶。漫山的茶树经历了冬日的严寒洗礼、冰雪淬炼后,在暖风的吹拂下吐露新叶,进入了一年中的高产期。从1959年开展“南茶北引”,到如今已有30万亩茶园,日照已成为山东省茶叶种植面积最大、产量和产值最高的主产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赋予了“日照绿茶”叶片厚、耐冲泡、黄绿汤、板栗香的品质特征。2023年,“日照绿茶”品牌价值达61.22亿元。“我们首次在秦岭以北的盐碱地上把茶树种活了!”在岚山区茶叶科创示范园智能联栋温室里,一丛丛无性系茶苗伸展着嫩绿的枝叶。日照市御园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奇军随手拔起一棵根系发达、枝叶繁茂的茶苗,向笔者介绍这棵茶苗的不凡之处,“能在高纬度低温地区种植成功,是因为茶苗采用了国内首创的‘多根无性茶苗扦插快繁技术’。这项技术让茶苗的根系发达,根须数量是南方茶苗的60倍以上。利用此技术,茶树育苗周期由传统的18个月缩短至38天左右,年可繁育茶苗1000万株,成活率超99%。”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力度的同时,“日照绿茶”还向茶食品、茶保健品等领域扩展,拉长产业链条,推动茶叶加工产品挺进更高价值区间。借力数字化“崂山茶”全程可追溯青岛市崂山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超告诉笔者,目前崂山区从事茶产业人员2万余名,注册登记茶企136家,种植面积约2万亩,年产量1500多吨,产值6亿余元,“崂山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15.98亿元。初夏时节,在位于王哥庄街道的青岛碧海蓝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满眼绿色。春茶采摘以来,茶园文旅活动不断吸引市民游客慕名前来。今年,王哥庄街道打造特色茶文化旅游线路,通过文旅共融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农产文创等一系列产业发展。借鉴杭州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等核心产区的做法,崂山区今年将全面启用崂山茶数字化管理系统,给每一份真正产自崂山区的“崂山茶”赋予“数字身份证”,实现从茶园到茶杯全程可追溯。“在实施‘五项直补’和政策性气温指数保险工作的基础上,崂山区将用数据指导茶叶生产,用数据实现防伪保真。”崂山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苏本顺说,他们还将指导茶企创建市级、国家级生态茶园,争创青岛市首个生态低碳茶认证,促进茶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贯通,提升“崂山茶”品质。加速产业化“泰山茶”驶上快车道时下,在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泰山茶溪谷产业园内,3000余亩茶园水雾弥漫,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为茶树提供着“营养餐”。“我们对茶叶数字化种植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埋设了带有传感器的主管道,让茶园管理更加智能。”泰山茶溪谷产业园负责人王兆祥说,先进的数字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效解决了茶园灌溉及施肥问题,从而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泰山茶”以上乘的茶香品质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泰安市将“泰山茶”列为“三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着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跨区域、跨产业、全要素深度融合,让土特产驶上产业化快车道。2023年,泰安茶园面积累计达4.98万亩,产值超过1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推动茶园标准化生产,逐步培植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技术措施、统一采收标准、统一产地检测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提高‘泰山茶’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泰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围绕茶农增收、茶企增效,持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推进茶树优良品种选育、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等措施,提升茶叶品质、推进茶产业发展。(栗晟皓 曹儒峰)
01 2024/06
大学生抱团创业 养黑猪干出名堂
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皮肤白皙、个子不高的徐小旭是安徽省金河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河湾公司)创始人,他虽然看起来文弱,骨子里却富有创业基因。近几年,他带领7位大学生发展生猪养殖业,闯出了一条创业道路。大学生乐当杀猪匠2010年,从皖西学院毕业回乡的徐小旭,一心想着创业,他利用家里承包的50多亩山地,开始散养土鸡,并在桐城市里开了一个小门店卖土鸡蛋。后来他了解到黑猪肉市场不错,于是转行养殖黑猪。为了深入了解生猪这个行业,徐小旭开始学起杀猪。在桐城市,杀猪匠大约都有50多岁,像徐小旭这样的“杀猪新秀”实在是非常稀罕。在老师傅的指点下,徐小旭现在可以在50分钟内完成杀猪、褪毛、割肉、剔骨等整个流程,让杀猪老师傅们都刮目相看。瞅着黑猪市场越来越好,2011年起,徐小旭相继发动同学刘亮、周王义、陈喜、张信等7位大学生加入了自己的金河湾公司。他们从最初养殖72头黑猪开始起步,逐步建立起桐城清水塘种猪基地、金河黑猪育肥基地等。除了养黑猪、卖猪肉,他们还利用开门店的渠道优势,到甘肃、山东等地做黑猪贸易等业务。危机中寻觅商机当国内高端品牌“壹号土猪”连锁店开始布局一线城市时,徐小旭与他的伙伴们也将“草青山”黑猪专卖店开进了大上海,而且一开就是13家。就在徐小旭准备大展身手,计划在上海开100家门店时,非洲猪瘟的暴发一下子打乱了他的宏伟计划。黑猪养殖场一夜之间遭受灭顶之灾,直接损失1000多万元,大部分门店都关闭了,员工解散了不少,公司一度陷入困境。然而,创业团队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求脱困路径。受非洲猪瘟影响,市场上生猪非常缺乏,黑猪更是紧俏。徐小旭团队从中看到了商机,他们蹲点在山西、山东和内蒙古等地,从农户那里收购黑猪,装车送到上海等大城市。大家起早摸黑,吃喝睡都在运输车上,就这样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多,他们不仅把1000多万元债务还上了,还积累了二次创业的启动资金。产业发展有“秘籍”8位股东痛定思痛后,认为公司二次创业应谨慎。他们分析认为,养黑猪一定要适应市场,市场融合度好的黑猪品种才是养殖和销售的目标。目前,桐城市99%的黑猪肉全部由金河湾公司供应,公司有4个门店,每天销售火爆,利润一直不错。徐小旭告诉笔者,养黑猪必须要充分挖掘其耐粗饲的优点,想方设法降低饲料成本。在育肥后期,他们大量使用当地物美价廉的统糠,再加一些玉米和豆粕,不添加预混料。他们还根据季节,大量饲喂南瓜、红薯藤、空心菜、西瓜和胡萝卜等青绿饲料,有时也喂一些豆渣,这样能节约大量成本。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徐小旭正着手建立屠宰场,专门做标准化分割和小包装产品。在徐小旭的牵头下,当地还成立了安徽省黑猪行业协会,他希望安徽省内的黑猪企业能够携手合作共赢,利用黑猪行业协会平台做大全国市场。团队作战紧密有效公司总经理刘亮是徐小旭的大学同学,在辞职前是北京一家公司的高管。2016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辞职加入金河湾公司,全身心投入黑猪事业。医学院毕业的周王义是徐小旭的高中同学,也是最早加盟的合伙人。为何弃医从农?周王义说,当时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受到关注,消费者食品质量意识日渐强烈。徐小旭提出要创业养高品质土猪,这个思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并认定这将会是一个大有前景和希望的产业。所以他义无反顾地脱下白大褂,撸起袖子学起了杀猪、养猪、卖猪,并且一干就是十多年。陈喜是徐小旭的初中同学,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在部队服过役,负责门店和品牌运营的他执行工作总是百分百到位。张信是刘亮的表弟,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的他被刘亮从建筑工地拉回来一起养猪,在公司负责调运销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金河湾公司由一个初创型小微企业慢慢地发展成为今天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也成为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未来,大家还有一个很大的梦想,就是要把自己的企业做成上市公司。“年轻就是资本,我们从不害怕失败。”徐小旭神情坚毅地说道。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