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24/09
折粉产业兴起 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笔者走进江西省瑞昌市肇陈镇华坊村乡村振兴产业园,只见折粉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一排排用竹条编制的折子上铺满了制作好的粉条,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光泽。折粉是当地人钟爱的一道美食,煮好的折粉闻着臭、吃着香,与臭豆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肇陈镇华坊村折粉生产车间的工作人员徐新正介绍道,制作折粉需经过发酵、磨粉、浸泡、挤压、制粉、烹煮、晾晒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晒干后的折粉呈长方形,一块块折叠得像放大摊薄了的方便面块。先将折粉浸泡半小时,然后搭配牛肉、猪肚等食材共同烹煮,其汤汁鲜美、味道独特、爽滑耐嚼、回味无穷。“生产折粉要看天气,晴好高温天气有利于晾晒。”肇陈镇华坊村党支部书记徐新旺介绍,目前,该村一年可加工大米2万公斤,平均每天可生产折粉160公斤,一年大概可以生产百来天。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对于村民柯美栋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他笑着说:“我年纪大了,也不想走远了,村里发展折粉产业要招收工人,我就来了,每天还能挣100元务工费,挺好。”近年来,瑞昌市积极探索产业振兴的新路径,通过结合地理区位优势和市场调研,大力推广“合作社+脱贫户”和“大户+脱贫户”的发展模式,推动折粉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王亮)
25 2024/09
县城品牌“上行” 释放消费潜能
最近,外出就餐的市民们常常会注意到一个现象:打开不同的手机外卖平台时,以蜜雪冰城、塔斯汀、米村拌饭等为代表的县城品牌往往在一线城市美食热销榜中排名靠前。国内消费观念不断转变的过程中,各大县城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军一线城市市场,成为消费者的“新宠”。近年来,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复苏的背景下,餐饮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26243亿元,增长7.9%。餐饮消费市场在攀升的同时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美团数据显示,2023年,主要县城餐饮品牌在北京、上海的平均门店增速分别达到148%和225%;门店数量处于全国中等水平(1000家左右)的中等规模县城餐饮品牌在一线及二线城市的平均订单增速高达94.3%,平均用户增速为84.5%。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教授朱雨可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县城品牌在大城市走红,折射出多层次的消费心理。一方面,部分县城品牌以其独特的地域和文化特色,满足了城市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县城品牌凭借较高的性价比,迎合了对价格敏感但又注重质量的消费群体,体现了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对价值最大化的追求。凭借高性价比策略,一些品牌在全国迅速铺开。蜜雪冰城早在2020年就成为首个“万店品牌”,依靠“10元以下茶饮店”的定位迅速占领市场;从下沉市场起步,华莱士通过“特价123活动”迅速打开市场。朱雨可认为,除价格策略外,县城品牌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不断提升也成了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原因。我国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底色不断彰显,县城品牌“上行”,既是消费心理的反映,更是县域经济与城市消费市场相互支撑发展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经济互动和优势互补,一线和二线城市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热衷于追求产品的性价比,与此同时县城用户则对品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统计局显示,2012年到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已经从2.88降至2.45。“如今,城乡之间消费市场通达和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居民消费方式日益趋同,为县城品牌成为大城市‘新宠’提供了有利条件。”朱雨可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数字化进程加快,城乡之间要素的双向流动更加畅通,许多过去存在的消费壁垒逐渐被打破。一方面,县城品牌在下沉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迅速缩小,消费也被逐步拉平,这使得市场扩展、品牌知名度提升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同时得到满足。在互联网的助力下,这些抓住城乡消费结构变化的县城品牌,正在不断创造佳绩。“但从全局看,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需重视,未来应持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消费市场共同繁荣发展。”朱雨可表示,未来,在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升级的条件下,县城品牌有望进一步突破规模的限制,迎接市场带来的更多挑战与机遇。(栗翘楚 钟文玥)
21 2024/09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
近日,笔者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了《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以下简称《重点举措》)。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点举措》旨在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围绕整体优化目标,按照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的要求,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政策举措。据了解,《重点举措》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当前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影响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谋划提出改革举措,为经营主体发展保驾护航。针对限制企业跨区迁移、冒名登记、职业索赔等问题,主动回应经营主体关切,提出企业异地迁移可以直接到迁入地办理登记、完善企业实名登记机制和程序、依法规制职业索赔行为等务实举措。二是坚持守正创新,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改革任务,巩固、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成效,稳妥审慎推出新的创新举措。在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方面,提出要结合违法行为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综合考虑影响法律实施效果的因素,科学确定处罚种类和幅度。从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高度,将安全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石,提出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等一系列监管措施。三是坚持服务发展,把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持续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提出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实行依法按期认缴;全面深入推进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切实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必要的干扰;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机制,重点破除限制企业自主迁移、妨碍市场公平准入、构筑自我“小循环”等问题。四是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整体谋划和系统布局,使各方面举措相互配合、协同高效,增强政策融合整合效应。《重点举措》是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综合性文件,覆盖了市场监管各大职能领域,融合了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监管执法、制度建设、基础支撑、政务服务等多方面多条线的核心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上述负责人表示,优化营商环境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振经营主体信心的重要举措,也是持续吸引外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持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畅通经营主体诉求反映渠道,指导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抓好《重点举措》的落地落实。 (孙博洋)
18 2024/09
农货“进城”与消费“下乡”双向奔赴
正值丰收季节,田间地头一派繁忙,优质农特产品源源不断地发往各地商超。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纷纷进入农家小院,城市游客走到田野乡间体验“诗和远方”。农货“进城”,消费“下乡”,这场双向奔赴,折射出乡村大市场的无限潜力。电商助农——一根网线连城乡,让田间好物出村进城近年来,农村直播电商快速发展,成为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抓手。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农村产业搭上电商快车。该县打造的直播电商基地,集选品、云仓、孵化等服务于一体,全方位助力农产品“走出去”。去年,基地引进上下游合作企业和电商团队136个,全县农林产品电商销售额达10.34亿元。根据商务大数据监测,去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比2014年增长近13倍;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70.3亿元,同比增长12.5%。一根网线、一部手机,直播电商让田间好物出村进城。与此同时,通过跨境电商,农产品正加速走出国门、销往海外。“跨境电商平台已经成为‘静宁苹果’开辟海外市场的新通道,一些大客户都是从平台转化来的。”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外贸经理谢丽玲说。今年上半年,甘肃省通过跨境电商的模式出口农产品销售额为8436.2万元,同比增长2.1倍;当地苹果、蒜头、核桃等40余种农产品,借助跨境电商平台销往东南亚、中亚、北美等地区。快递进村——完善农村物流网络,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目前,我国每天约4亿件快递包裹被揽收,其中1亿多件在农村地区流动。快递进村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环。去年,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的《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近日,国家邮政局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全国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暨快递进村工作现场会,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深入推进快递进村工作。在政策的指导下,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关实施方案,着力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渠道。在广东省,平均每天有超过1500万件快递包裹在农村地区流转,今年该省将再利用500万元专项资金,新建或改造县级邮件快件处理中心和乡镇快递网点;河北省提出,要促进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配送;黑龙江省提出,要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和服务网络……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990个县级公共寄递配送中心,5.3万个乡镇快递网点,33.78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了95%以上的乡村。消费“下乡”——打出政策组合拳,加速释放农村市场新潜力今年1月至7月,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65万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比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快1.1个百分点。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产品下乡,以及以旧换新政策的带动下,乡村消费市场潜力不断释放,以绿色智能家电为代表的升级类商品成为消费新增长点。乡村消费潜力有效释放的同时,各地也在持续打造乡村消费新场景。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打造“游购乡村”系列活动品牌;培育一批乡村等级旅游民宿;鼓励和引导开展“村BA”“村超”“村排”“村跑”等乡村赛事活动。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青少年成为暑期乡村旅游的主力军,催生出“写生经济”“研学经济”;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村超”的巨大“流量”,带动文旅相关产业发展、消费增长……放眼全国,乡村旅游与文化、教育、体育、康养融合的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正在推动乡村消费和乡村市场潜力加速释放。 (王震)
14 2024/09
剪纸技艺成就富民产业
近日,笔者走进素有“中国剪纸第一村”之称的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南张庄村,只见一家家剪纸作坊、展室沿街排列。“我们这里的剪纸是中国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可以说,我们的剪纸不是剪出来的,而是刻出来的。”在蔚县南张庄村马氏剪纸厂上班近5年的村民董书说。“不用管理店面,不需要考虑销路,每个月还能挣近3000元。”董书是一名残疾人,他告诉笔者,之前他曾开过一家剪纸作坊,由于销路不畅,就来到了马氏剪纸厂工作。在马氏剪纸厂,有很多像董书一样身有残疾的员工。“剪纸厂刚刚成立时,吸引了个别残疾人前来学艺,我见他们身残志坚,就有了教他们学习剪纸的想法。”马氏剪纸厂负责人马成说,之后,他办起了免费剪纸培训班,没过多久,培训班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学员。为了帮助更多人就业,马氏剪纸厂还采取统一发样、统一验收、统一包装、统一发货的方法,将剪纸发放到残疾农户家里,让他们代加工,实现足不出户增加收入的目标。“我们还把非遗文化传承与旅游紧密结合,由此大大宣扬了非遗文化。”马成介绍,他们主动引导游客参与剪纸制作过程,由剪纸师傅、徒弟现场带领游客体验打磨剪纸道具、调制着色染料、装裱等制作环节,让游客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剪纸文化的魅力。剪纸“花”开幸福来。如今,“中国剪纸第一村”南张庄,有剪纸厂和销售实体店56家,全村435户中有300余户从事剪纸及相关产业。2022年,南张庄村剪纸产业产值达2800万元,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河北省第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特色村镇。剪纸这项古老的传统手艺,不仅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成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抓手。(史晓多)
11 2024/09
到篁岭 品乡韵
近日,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篁岭村晒工坊内,当地农民摄影师曹加祥指导村民布置好晒秋景观后,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定格了篁岭绚烂的秋色。秋日的朝阳洒落在山间,氤氲的薄雾渐渐散开,百余米落差的山坡上,错落排布着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屋舍,屋舍窗外伸出的晒架上,托举着圆圆的竹制晒匾,里面盛满了红彤彤的辣椒、黄澄澄的玉米、金灿灿的柿子……远远望去,就像给一幅山村水墨画点缀了绚丽的色彩。“这就是篁岭晒秋!”曹加祥告诉笔者。2009年,当地引入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对篁岭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之初,我们就思考要深入挖掘篁岭村的特色文化,把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中,让游客不仅有美丽的乡村风景可看,更有特色的乡韵、乡俗、乡味可品。”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说。篁岭村依山而建,缺少平坦的晒场,村民们就在屋檐下、窗户外搭起晒架,晾晒农产品。渐渐地,晒秋就演变成了篁岭的特色农俗。“每天早上,村民们端出一个个大晒匾,里面放着不同颜色的农作物,像是一个个放置在大自然里的调色盘。初次见到这一场景时,我非常震撼。规划过程中,我们就决定把晒秋打造成篁岭乡村旅游的招牌。”吴向阳说。举办晒秋文化节、设置最佳晒秋摄影点、开发晒秋体验项目……晒秋,从当地的一项农俗,变成了标志性的文旅品牌,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2014年,篁岭晒秋景观被评为“最美中国符号”。走进篁岭村众屋茶吧,曹加祥再次拿起相机,拍下屋子梁柱等构件上的木雕。通过照片,可以看清上面精美的图案,如木制藻井天棚上的“百鸟朝凤”图、木柱上的“和合二仙”和“刘海戏金蟾”……“篁岭组建专业修复团队,运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工艺,修复了古建筑中的‘婺源三雕’——砖雕、木雕、石雕艺术。”曹加祥介绍道。如果说,晒秋和徽派建筑是吸引游客的“形”,那么,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就是留住游客的“魂”。在篁岭村天街的众多店铺中,一家制作和售卖油纸伞的店格外亮眼,不时吸引往来的游客驻足欣赏。2015年,归乡的曹文娟在篁岭租下两间店铺,并前往有着悠久油纸伞制作历史的婺源甲路村,学习油纸伞制作技艺。“店铺一开张,就成了游客热门打卡点。店里每年都要卖1000多把油纸伞,其中绘有‘篁岭晒秋’图案的油纸伞,是卖得最好的。开这个店,我不仅赚到了钱,也向游客们传播了婺源的非遗文化。”曹文娟说。甲路油纸伞、竹编、米酒、板凳龙灯、徽州婚俗、盘山花灯……篁岭村把本村和周边的手艺人、非遗传承人请过来,打造非遗相关业态,并不定期举行文化民俗活动,使游客留下了丰富的“篁岭记忆”。篁岭,这个曾经无人问津的偏僻山村,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著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14年,篁岭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去年,篁岭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今年上半年,篁岭村接待游客超140万人次,营收达2亿元。(周欢)
07 2024/09
传承竹编技艺 续写非遗新篇
江西省瑞金市传统竹编是千百年来人们在日用品编织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发展而成的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工艺品,具有绿色环保、古朴素雅、新颖美观、轻巧玲珑等特点。竹编工艺分为破篾、劈条、开片、分层、梳丝、漂白、染色、油泡上光以及防霉蛀等30多道工序。近日,笔者走进瑞金市象湖里文化创意街区,在小巷深处的一所非遗传习所内,只见瑞金竹编艺人杨荣仿正低头专注地编织竹编,他的双手仿佛充满了魔力,将一根根细竹丝化身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且不失灵动和创意地呈现出来。竹篾、竹蔸、细竹枝、笋壳……杨荣仿将竹子的每一部分都加以利用,他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在篮子、盘子等竹编日用品中加入惟妙惟肖的动物元素,使其成为生动有趣的工艺品。用心感受每一根竹子的生命,用情编织每一件作品,杨荣仿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凝聚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今年4月,瑞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在瑞金市中等专业学校揭牌。基地建成的同时,还成立了杨荣仿非遗传承工作室,开设了瑞金传统竹编工艺特色课程。“这份手工技艺不仅是谋生的技能,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我对家乡的感情。”杨荣仿说。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瑞金传统竹编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荣仿的坚守和努力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续写了新的篇章。不光是瑞金竹编,瑞金牛肉汤、瑞墨制作、苏区版画等也在瑞金象湖里文化创意街区开设了非遗传习所,在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坚持下,当地的传统文化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 (唐子兰)
04 2024/09
细绳编织出“幸福网”
近日,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大高镇河东李家村的村民比以往更加忙碌。笔者走进河东李家村看到,几乎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渔网,有的村民正在自家小院里用一根根细绳编织渔网。大高镇镇长张学谦告诉笔者,河东李家村以渔网加工为主要产业,村子只有127户村民,却有超过40家渔网加工销售企业。如今正值渔网销售的高峰期,每天下午4点左右,会有货运车辆在村子里穿梭往返,收购和运输各类渔网产品。“大高镇有几个村紧邻徒骇河,历史上,这里的村民就有织网捕鱼的习惯。”大高镇党委书记崔金岭介绍,20世纪60年代,河东李家村有七八家农户编织传统手抛网,并销往周边乡镇。此后,周边几个村制作渔网的村民逐渐增多。如今,大高镇能生产30多种渔网,年销售额达3亿元,大量产品出口海外。河东李家村党支部书记李从吉也是一名渔网生产加工从业者。“我从1990年就开始跟渔网‘打交道’。从手工编织到机械加工,从主销国内到拓展海外,由一根根绳线编成的渔网逐渐成为大伙儿的‘幸福网’。”李从吉感叹道。笔者走访了解到,近年来,滨州市瞄准高端化、规模化目标,凝聚多个村镇的力量,打造了国家级绳网产业平台和新型绳网产业基地,相关产业年产值近200亿元。 (高天)
31 2024/08
积极推进首发经济 激活消费新潜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积极推进首发经济”。首发经济,即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涵盖了企业从产品或服务的首次发布、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开设门店、首次设立研发中心,再到设立企业总部的链式发展全过程。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介绍,首发经济不仅能够集聚品牌资源、带动产业升级、增强城市商业活力,还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供给和需求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放眼全国,首发经济正在持续发展。去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各增开首店数百家至上千家。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上海市新增首店达1215家,同比增长13.2%;北京今年上半年新增首店485家,其中既包含第一家品牌门店,也包含品牌新布局的旗舰店和创新概念店。一系列政策也在陆续发力。近年来,《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市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成都市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举措纷纷在商业活跃度高的城市发布,其中不乏支持举办首发首秀首展、吸引高能级首店落地等措施。着眼未来,首发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经营主体的持续创新和城市商业的提质升级,需要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协同发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以更高品质供给激发消费潜能。近日,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推进首发经济,鼓励企业发布新品、开设首店、开展首秀首展,持续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场景,满足消费者追求时尚、品质、新潮的需求;同时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提升城市商业能级。“发展首发经济,首先要鼓励品牌创新发展。”关利欣表示,要立足满足人民高品质的生活需要,不断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通过品牌创新、业态模式创新等,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服务。支持服务业开放发展、整合城市资源打造消费场景、打造国际化市场环境等,这些同样是发展首发经济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需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服务产业体系。”关利欣说,要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消费商圈,加强消费相关产业联动;制度层面应当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消费环境,持续提升消费市场国际化水平,优化与首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通关、检验、活动举办等制度体系。(魏弘毅)
28 2024/08
我国将进一步规范农村客货邮运营服务
近日,笔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客货邮运营服务,交通运输部鼓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作,支持农村客货邮经营者拓展经营范围。交通运输部日前印发《农村客货邮运营服务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鼓励农村客货邮经营者结合当地交通运输、邮政、产业、民俗、文化等地方特色,打造标识性强、易于推广的农村客货邮运营服务品牌,规范和促进农村客货邮发展。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站点设置方面,鼓励优先利用县级汽车客运站、邮政快递分拨中心、货运场站、物流园区等设施,通过功能拓展或改造提升等方式,打造县级客货邮站点,建设县级共同配送中心,实现统一仓储、统一分拣、统一配送。鼓励优先利用或改造提升乡镇汽车客运站、公路养护站、邮政支局所、供销服务站等,打造乡镇客货邮站点,提供客运、货运、邮政快递等综合服务。鼓励依托村民服务中心、邮政村级综合便民服务站、乡村商超、电商服务站、供销服务点等,打造村级客货邮站点,提供综合便民服务。该负责人表示,在运营车辆方面,农村客货邮经营者可根据实际运营需要,选用配备行李舱或车内物品存放区的农村客运车辆代运邮件快件。鼓励选用符合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适配车辆选型技术要求的车型。农村客货邮经营者使用农村客运车辆代运邮件快件时,行李舱和车内物品存放区装载物品质量不应超过最大允许载质量。不得在车内物品存放区和行李舱载运旅客。农村客货邮是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出行、货运物流、寄递服务需求“最后一公里”的民生服务,在提升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当前部分地区农村客货邮发展思路不一致,运营服务标准不明确等问题,该负责人表示,《指南》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和鼓励引导方向,指导各地进一步规范农村客货邮运营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农村客货邮健康可持续发展。 (叶昊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