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2024/07
我国生猪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也是支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近年来,社会上一直十分关注我国猪“芯片”问题。那么,我国生猪种源供给现状究竟如何?对此,笔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路生,以及国家生猪体系岗位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赵书红。猪粮安天下。我国是生猪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生猪产业迅速发展,年出栏量从1950年的6000万头增长至目前的7亿多头,满足了国人对猪肉消费的需求。当今世界,瘦肉型猪品种主要有三个: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以下简称“杜长大”)。这些品种由于吃得少、长得快、瘦肉率高,而成为全球生猪养殖的主导品种。黄路生表示,从全球来看,根据本国市场需求对“杜长大”进行本土化选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杜长大”以来,实施了本土化选育,特别是自2009年启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来,进一步加快了系统选育进程,从而保障了我国接近90%生猪市场的种源供给。“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这些通用的瘦肉型猪品种,在培育过程中也集成了中国地方猪品种的优秀基因。这些猪种在中国已经繁育了十几代,甚至几十代,我国拥有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因此,这些瘦肉型猪品种和我国地方猪一样,都是我国的猪品种资源。”黄路生认为,把国内的瘦肉型猪品种统称为“洋猪”,造成一种我国缺瘦肉型猪品种的假象,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关于种猪进口的原因,黄路生介绍,当前主流的瘦肉型猪品种选育是全世界育种专家共同参与的,引种只是育种手段之一,而不是划分知识产权的标准。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各自都拥有自主的瘦肉型猪品种知识产权。近十年来,全国年均进口种猪不到1万头,占核心育种群更新比例不足10%,少量进口主要用于扩充血缘和改善种猪性能。目前,我国种猪供给立足国内是有保障的,适当引种有利于国内生猪种业加快追赶国际一流水平,完全不引种也可以,但会影响发展效率,不利于加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谈及种源安全,黄路生与赵书红均表示,目前我国猪品种、种猪存栏数居世界之首,并不存在断种威胁。我国猪品种资源丰富,根据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结果,我国既有地方猪品种89个,还有来自全世界主流的6个瘦肉型猪品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生猪养殖逐渐从脂肪型肥猪过渡到瘦肉型猪,由于市场挤压,国内地方猪种的养殖数量逐渐减少。但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对于地方猪品种的保护力度正在逐步加强,地方猪品种保护利用成效显著。纵观地方猪品种的发展现状,黄路生认为,中国地方猪品种尽管肉质相对较好,但产肉效率低、成本高,目前主要作为瘦肉型猪的补充,满足部分高端消费需求。从主要畜产品供给方面来看,瘦肉型猪品种已成为我国生猪养殖业的主体,约占出栏总量的90%。因此,瘦肉型猪育种成为我国生猪育种的主要工作,而地方品种育种则是有益补充。“当前,国际上瘦肉型猪育种竞争,本质上是产肉效率改良速度的竞赛。”赵书红认为,只有针对育种核心技术瓶颈问题,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对育种理论、技术、模式等进行全面创新,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生猪育种效率。在组织形式上,要合力打造出中国航母级龙头企业,以解决我国育种力量分散的问题,并整合最先进的育种技术、人才、资本等有利条件,才能真正实现在种猪规模、育种技术、育种人才、研发投入等方面对发达国家生猪种业的全面超越,培育出产肉性能优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华系”种猪,全面实现我国生猪种业振兴。 (祖祎祎)
10 2024/07
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稳定肉牛生产发展的通知》
今年以来,活牛和牛肉价格持续下跌,养殖场(户)普遍亏损,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为稳定肉牛基础产能,帮助养殖场(户)渡过难关,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定肉牛生产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需落实落细各项支持政策。各地应精心组织,确保基础母牛扩群提质、粮改饲、牧区畜牧良种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项目得到有效实施。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24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项目实施工作的有关要求,各地应尽快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指导项目县细化落地措施,确保实施内容严格符合政策要求。同时,各地应会同财政部门,加快补助资金的审核与兑付工作;并加速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建设进度。肉牛主产区应积极争取地方政策支持,特别是加大对养殖场(户),尤其是母牛养殖场(户)的扶持力度,以稳定养殖信心。此外,还应主动与金融机构沟通合作,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推动存量贷款的无还本续贷或合理展期。同时,应积极争取将肉牛纳入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资金的支持范围,为养殖场(户)提供更多风险保障。同时,需多措并举以保障饲草料供给。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发展人工种草,充分挖掘耕地、盐碱地、滩地、草山草坡、撂荒地及农闲田等土地资源的种草潜力,以增加肉牛养殖的饲草供应。探索采用粮食作物秸秆与优质饲草混合贮存等方式,提高秸秆的饲料化利用比例。强化饲草料生产与使用技术指导服务,深入养殖场(户)宣传讲解《养殖场青贮饲料生产技术导则》及《肉牛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饲粮配制技术要点》,以提升饲草料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地源性饲草料资源,以降低饲草料成本。此外,还需加强饲草料供需情况的调度,积极组织产销衔接工作,确保饲草料储备充足并实现均衡供应。《通知》指出,要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各地需严格遵循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持续开展对口蹄疫、布病、牛结核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等重点疫病的监测工作,以精准掌握疫情流行态势。同时,必须严格执行疫情快报、周报和月报制度,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潜在风险。在免疫措施方面,要全面落实口蹄疫、布病、包虫病的强制免疫要求,科学选择适宜的疫苗,优化免疫程序,并加强对免疫效果的监测与评价工作。对于免疫抗体水平未达到规定标准的个体,应及时组织开展补免工作,以确保免疫效果。此外,还需加强常见病的防控工作,规范落实隔离、洗消等生物安全措施,以阻断疾病传播途径。同时,应支持并引导规模养殖场建设净化场和无疫小区,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积极建设无疫区,以进一步提升动物疫病防控水平。要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各地需强化产地检疫和调运监管,严格病死畜无害化处理,并加强对关键环节的风险管控。同时,加强对牛屠宰场所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等法定要求的,应依法进行处罚。要以肉牛养殖大县和问题多发地区为重点,全面开展养殖、收购贩运、屠宰环节“瘦肉精”的拉网式排查,督促肉牛养殖场(户)、贩运经营者和屠宰企业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始终保持对使用“瘦肉精”等违法行为的严打高压态势。还应做好屠宰环节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并强化监测结果的运用。对于出厂销售未经检验检疫或者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牛产品等违法行为,应依法严厉打击,确保市场流通的牛产品质量安全。此外,还要加强生产监测预警和指导服务。各地需加强生产监测预警工作,提升肉牛存出栏、能繁母牛存栏、新生犊牛数量等关键指标的监测及时性与准确性。同时,应强化肉牛生产形势的分析研判,并加大权威数据信息的发布力度。在当前肉牛养殖面临亏损的时期,应及时引导养殖场(户)合理调整养殖规模,适度淘汰老龄低产牛,以优化牛群结构,提高生产效率。要充分发挥畜牧兽医技术支撑机构、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及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加强对养殖场(户)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通过推广肉牛养殖节本增效的实用技术,帮助养殖场(户)减少养殖亏损,稳定基础母畜产能,促进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刘一明)
06 2024/07
冻精技术为养殖白绒山羊提供科技支撑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苏木,家家户户的养殖棚里,一群群洁白健壮的二狼山白绒山羊追逐跳跃,惬意自在。“我们家从2021年开始进行白绒山羊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技术配种。通过农牧和科技局基层农技推广项目——二狼山白绒山羊养殖项目科技团队的优质服务,今年顺利接羔278只,受胎率高达95%,双羔率连续三年达到40%。”呼勒斯太嘎查牧民刘华告诉近日来访的笔者。在同和太种畜繁育中心的北平公司二狼山白绒山羊育种基地,商户正在收储羊绒。另一边的圈舍内,一只只毛色洁白的山羊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它们外形憨态可掬,毛发柔软绵密,个个都是十足的“美羊羊”。这里的每只羊都佩戴耳标,有专门的生长档案记录,从出生到成长的各阶段一目了然。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被称为畜牧业的“芯片”。为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该旗建起了冷冻精液研究中心,研究开发了冷冻精液配种技术。该技术首先利用密度分析仪分析采集到的精液密度,再分析精液的pH值,然后利用全自动精子分析仪对精液活力、精子细胞运动轨迹进行分析,并确定稀释倍数和装管数量。精液中需要加入防冻稀释液,并置于-4℃的冰箱里进行平衡,使温度缓慢降到0℃以下,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冷冻过程中精子细胞的损伤。据了解,二狼山白绒山羊是巴彦淖尔市的优良品种资源,具有体型匀称、抗逆性、抗旱、抗寒、抗病力强等特点;其羊绒拉力大、光泽好、手感柔软、颜色纯白、净绒率高,在国际上享有“软黄金”的美誉。“冻精技术可有效保存二狼山白绒山羊的优良基因,避免动物在世代更迭过程中遗传漂变导致的基因丢失。同时,该技术有利于推进二狼山白绒山羊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为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现代种业自主创新、培育绒山羊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乌拉特中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杜俊龙表示。 (薛来)
03 2024/07
一款肉牛基因组选育液体捕获芯片开发成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成功开发了一款名为Cattle110K的肉牛基因组选择育种液体捕获芯片。这款芯片作为一款高效、经济的基因型检测应用工具,在创新团队肉牛分子育种应用技术的支持下,将有力推进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进程,助力我国肉牛种业和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低成本、大规模的基因分型技术对家畜的分子育种研究至关重要。近年来,肉牛高密度SNP芯片和中密度SNP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组选择等研究中。然而,传统的磁珠芯片仅能检测已知的SNP位点,而无法发现新的变异位点。尽管二代测序技术能够检测到整个基因组中的所有变异,但对于分子育种领域的大规模基因分型来说,其价格仍然过高。靶向捕获测序技术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该技术结合了芯片和二代测序的优点,具有低成本、高准确度和设计灵活等特点。本研究基于靶向捕获测序技术,成功开发了一款针对肉牛的液相捕获芯片——Cattle110K,并评估了其在实际样本中的分型表现以及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Cattle110K芯片包含肉牛重要经济性状相关位点,位点分布均匀,分型准确性高,性价比优良。采用该芯片对实际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发现,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基因组选择的分析中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Cattle110K芯片为肉牛育种提供了一个高效、经济的基因分型工具,将有助于加快肉牛遗传改良的进程,有力支撑肉牛基因组选择技术的推广应用。(陈燕)
29 2024/06
海鲈养殖“急性升盐”难关被攻克
近年来,广东省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积极探索白蕉海鲈“陆海联动、接力养殖”模式,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试验,并取得显著成效。近日,在珠海市斗门区农业农村局和白蕉渔业协会的共同见证下,珠海市农发中心牵头开展的海鲈“急性升盐”首批生产试验在珠海金湾区三灶镇海鲈养殖场取得阶段性成果,标志着珠海市农发中心成功攻克了海鲈养殖“急性升盐”技术难关。目前,养殖海鲈时主要通过“传统吊水”和“梯度升盐”的方式提升海鲈口感和品质。但“传统吊水”后的海鲈品质提升程度有限,而“梯度升盐”所需的场地、时间、经济成本又极高,实操性较差。为此,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水产技术推广部副部长、水产养殖高级工程师李勇带领团队经多年潜心研究,首创了海鲈“急性升盐”技术。该技术通过优化海鲈转运过程中的条件因子,降低甚至消除了盐度急剧变化对鱼的负面影响,可直接将海鲈养殖水体盐度提升至30‰,且驯化期间海鲈全程无损耗,体色、泳姿正常,健康状况良好。与“梯度升盐”技术相比,“急性升盐”技术突破了海鲈咸化期间对水体盐度的限制。该技术将水体盐度提升所需时间由原来的两周以上缩短至一天,有效简化了海鲈“咸化”过程,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养殖效率。经高盐度驯化后的海鲈风味和品质较“传统吊水”海鲈有明显提升。目前,“急性升盐”后的海鲈市价在40元/斤以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伟宁)
26 2024/06
柞蚕家族喜添新成员
“经审查,专家组一致同意柞蚕新品种辽蚕大 9 和辽蚕凤久通过审定!”近日,在辽宁省丹东凤城市,当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鉴定专家组组长、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秦利宣布这一结果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时,通过审定的还有辽蚕大 9 的杂交种辽蚕916,以及辽蚕凤久的杂交种辽蚕凤玉。听到这个消息,辽蚕大9选育项目负责人、辽宁省农科院蚕科所副研究员陈俊山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历时9年17代选育,辽蚕大9及辽蚕916终于育成,成为高食味强健型柞蚕新品种的代表,也开创了柞蚕品种选育的新方向。而辽蚕凤久则经过12年24代于去年育成。“过去,柞蚕的主要功能是缫丝,但近年来逐渐向食用、药用、保健养生等多元化需求转变,人们对品种的食味品质有了新的要求。”陈俊山表示,以往的柞蚕品种选育未将蚕蛹的食用价值列为主要技术指标,也未把提升蚕蛹的食味品质作为育种目标。基于柞蚕功能转向以食用为主、缫丝为辅,陈俊山和团队通过杂交重组聚合有利基因,利用系统分离、定向培育、食味感官评价、相关理化指标测定等方法,终于培育出了辽蚕大9。在蚕科所四台子基地的柞园示范基地里,陈俊山和同事正顶着太阳查看试验柞蚕的生长状态。只见通体发绿的柞蚕啃食着叶片,并发出密集的“沙沙”声,就像细雨落下。陈俊山指着这些柞蚕说:“它们现在正处于四龄期,很快就要进入五龄和结茧期,预计再过一个月就能收茧了。”在此前近 3 年的农村区域试验中,辽蚕大9千粒重量比对照种提高了 13.97%,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对于辽蚕大9未来的表现,陈俊山充满了信心。(胡海林)
08 2024/06
“双羔滩羊”品系通过鉴定 选育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滩羊重大专项项目验收暨滩羊双羔品系鉴定会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天源良种羊繁育养殖有限公司举办。会上,专家组组长、中国畜牧业协会羊业分会会长、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杜立新研究员宣布“双羔滩羊”品系通过鉴定,标志着我国滩羊育种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羊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郑文新研究员,兰州大学教授李发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罗海玲,宁夏畜牧工作站研究员吴彦虎,宁夏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刘自新,宁夏大学教授张桂杰,作为项目专家组成员出席会议。“双羔滩羊”品系选育团队负责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大”)副校长陈玉林教授及团队成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经过实地考察、现场答辩等环节,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组选育的滩羊双羔基因B群体可认定为滩羊双羔新品系,建议选育扩繁,加快推广应用。杜立新说:“‘双羔滩羊’是通过系祖选育法在自然群体中快速选育扩繁形成的优良品系,是媲美澳洲美利奴羊布鲁拉多胎品系的一次育种突破。”作为北方地区传统的放牧绵羊品种,滩羊在转变到舍饲养殖生产方式后,其繁殖率低、体重偏小、增重慢等缺点凸显,成为滩羊保种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为破解上述难题,西农大会同相关科研机构以及红寺堡区天源良种羊繁育养殖有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滩羊试验示范站)开展联合攻关。育种团队选择了107只携带双羔基因突变的滩羊作为系祖,采用系祖建系法建立了33个家系,经过3个世代以上的选育,核心育种群规模达到近2000只。与滩羊本品种相比较,“双羔滩羊”繁殖率由103%提高到160%以上,同时,“双羔滩羊”遗传性能稳定,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屠宰率、肉品质等主要生产性能全面达到育种目标。通过配套精准营养、高频繁殖、母子一体化等饲养技术,群体55%的滩羊母羊可实现两年三胎生产,羊均增收150元以上。“双羔滩羊”品系选育工作为我国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借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安相 杨博华 胡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