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2024/10
一纸村规民约 涵养文明乡风
“每人一碗大锅菜,荤素搭配,馒头管够……”这是山东省夏津县新盛店镇拐尔庄村当前操办白事的“标配”。从大操大办的“大席”,改为每人一碗大锅菜,村民们摒弃的是殡俗陋习,彰显的是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拐尔庄村村民李世义介绍,多年来,这一带村子里的红白喜事向来习惯大操大办,有的村民为了面子,在操办时东借西凑,背上了经济债和人情账,口袋空了,亲情也淡了。拐尔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兵说:“按照过去的习俗,摆一桌宴席至少得花三四百元,一场白事没有三四万元根本办不下来。现在每人一碗大锅菜,节省了许多开支。”村规民约成为推动移风易俗的制度保障。如今,在夏津县的各个村(社区),道路两侧的文化墙上随处可见与移风易俗相关的标语。“小村规”正带动村庄“大文明”。据了解,夏津县各村(社区)按照深入调研民意、拟定修改草案、提请村(社区)党组织审核、村民代表会审议表决、报镇上备案公布的程序,对村规民约进行制订,目前全县488个村(社区)均将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夏津县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村规民约的制订工作中,他们通过日常联络、巡回审判、随案随访等形式,密切联络辖区各村(居)党组织,在经过广泛调研乡风民俗、掌握村情民意后,针对基层普遍存在的邻里关系、土地承包、婚约彩礼、民间借贷等易引发纠纷的问题进行释法明理。同时,在推进村规民约实施的过程中,他们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村规民约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真实反映民意民愿。一些村(社区)在修订村规民约的过程中,还将移风易俗与美德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建立美德信用积分超市,将破除陈规陋习、简办红白喜事、抵制高价彩礼、志愿服务等移风易俗新内容纳入积分设置;选树榜样标兵,选聘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家风管家,对不文明现象进行劝导;运用大喇叭、小传单、上门入户、绘制文化墙、文艺表演等方式,宣扬移风易俗新举措。一纸村规民约涵养了文明乡风,也滋润了群众的心田。夏津县以点带面,逐步引导群众由“站着看”向“跟着干”转变,鼓励群众共同参与,用身边人、身边事引领村民践行村规民约,营造出崇德向善、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浓厚氛围。(贺莹莹)
26 2024/10
“小板凳课堂”开讲 声声关怀入民心
“‘小板凳课堂’开讲了,今天我们来讲讲如何扎实推进‘一老一小’民生实事……”近日,笔者来到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西大街街道大寺前社区,聆听了一堂由该社区党总支书记曲存香带来的宣讲课。“自2016年开讲,我们一直坚持到现在。”曲存香说,宣讲不能生搬硬套,得用接地气的方式和老百姓拉近距离,还要结合群众身边事,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成大家听得进、听得懂的明白话。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曲存香常常挨家挨户上门走访,结合群众意见撰写党课材料,把“新”字贯穿宣讲始终,做到形式新、主题新、内容新。“‘小板凳课堂’,随时随地都能开讲。”曲存香说,结合群众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情况,社区还不时将宣讲课堂“搬”到百姓家中、街头巷尾、社区广场等地,运用“一坐二谈三解答四送”方式,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谈形势讲政策、说变化谈成就,同时开展送爱心、送温暖、送法律、送技能等活动,着力为群众办实事。为树立多元化宣讲品牌形象,让基层宣讲“活起来”,该社区组建了由社区党员干部、优秀志愿者、道德模范等20人组成的“红色草根宣讲团”,讲述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让“小人物”讲“大道理”,用“微事迹”传播“正能量”。同时,社区文艺团还将党的创新理论、党史故事、发展成就等编排成特色文艺节目,在社区雷锋广场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汇演,传播“视听”理论。社区还拓展网络宣讲阵地,将“微课堂”和抖音平台相结合,让“云上”宣讲变得有声有色。今年69岁的社区居民张宝凤是社区文艺团成员之一,她告诉笔者,通过编排社区红色文艺节目,她加深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宣讲就在哪里。办好‘小板凳课堂’,当好服务群众的‘勤务兵’,把社区建设成老百姓的‘最美家园’,真心实意对群众好,让群众幸福感满满,这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曲存香说。 (李林 赵阿娜)
23 2024/10
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推动传统村落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组织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调查评估,完善法规政策标准,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召开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笔者从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了挂牌保护,16个省份将5028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55.6万栋传统建筑,传承发展5965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活化利用,继续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补足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持续开展“设计下乡”活动,提升建筑质量安全和居住品质,让传统村落的“烟火气”更旺。同时,进一步突出文化传承,加强常态化、多元化宣传推广,推动村史村志编写,研究梳理传统营建营造智慧,让传统村落的“文化味”更浓。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村落保护要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坚持村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助力,护住传统村落中各类文化遗产的“形”,守住传统村落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魂”。 (陈柱佐 王优玲)
19 2024/10
金融服务下沉 助力乡村发展
近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莲塘村的广州顺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里一片忙碌,一辆辆满载水产品的卡车有序地出发,将水产品运往各地市场。“公司实现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村官’徐彬彬提供的金融服务。”养殖基地负责人卢照辉说。2023年6月,广州市首批“金融村官”试点工作在花都区开展,花都区稠州村镇银行客户经理徐彬彬以首批“金融村官”的身份入驻莲塘村。莲塘村河网密布,水产养殖业是村里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养殖户急需大额贷款支持,但贷款难、额度低等问题始终制约着莲塘村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过去,村民贷款缺少相关抵押物,还有一些人金融知识薄弱、个人征信存在问题,村民申请贷款面临较大困难。”徐彬彬说。聚焦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需要,花都区创新推出农户信用绿码,对个人信用进行实时、精准的分级分类评估。信用绿码是农户申请贷款的重要评价标准,现已涵盖花都区10个镇(街道)、188个行政村的50多万农户。在莲塘村,徐彬彬积极推广农户信用绿码,为持有绿码的村民匹配“乡村振兴贷”备用金额度。另一方面,他还通过走访水产养殖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养殖户,详细了解他们的养殖模式、养殖规模以及贷款需求等信息,形成了核准莲塘村养殖户贷款额度的特色方案——“先授后用”方案。该方案进一步满足了养殖户短期大额资金周转的需要。赤坭镇副镇长乔景云介绍,截至目前,花都区稠州村镇银行累计为莲塘村发放贷款5000余万元。“金融村官”试点工作实施一年多来,花都区不断拓宽金融服务覆盖深度与广度,共派出两批28名“金融村官”,服务足迹覆盖90个乡村。 (罗艾桦 姜晓丹)
16 2024/10
我国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近日,笔者从水利部召开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了加快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水利部全面推行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截至8月底,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930亿元,开工建设1.77万处农村供水工程,提升了3846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水利部指导各地抢抓国家水网建设机遇,在城市近郊地区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与去年相比,全国规模化工程数量增加了1300多处。发布《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为农村供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验收、运行管理等提供标准支撑。首次下达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30亿元,支持60个县开展小型引调水工程建设,提升县域农村供水规模化水平。对无法纳入一体化、规模化的小型供水工程,因地制宜推进规范化建设和改造,统一建设和管理标准,实现达标供水。发布《小型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提升技术规程》,为小型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和管理提升提供技术标准。同时,水利部全面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指导各地按照“政府监管、企业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总思路,优选专业化机构,根据镇村分布、政府财力、人口规模、工程布局等因素,科学确定县域统管模式,以水质水量达标、管理服务到户为目标,建立专业化管护平台,实现专业化管护全覆盖,不落一户一人。截至8月底,各地已落实维修养护资金51.47亿元,完成维养工程5.93万处,1.25亿农村人口受益。水利部指导地方科学应对今年华北、黄淮等地严峻夏旱和湖南、辽宁等地强降雨灾害,强化动态监测调度,有力保障了灾区农村群众饮水安全。 (李锐)
12 2024/10
我国耕地保护实现“人人动手、指尖监督”
自然资源部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于近日正式上线,向全社会提供永久基本农田查询服务。我国耕地保护由此实现“人人动手、指尖监督”。公众可通过在微信搜索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小程序、访问自然资源部官方网站或者下载自然资源部App等多种渠道,便捷、快速地查询到永久基本农田的面积、空间位置等信息。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在互联网上向社会提供永久基本农田查询服务,可供查询范围做到了“应公开尽公开”,但少量数据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和完善,涉及用地审批、督察执法等事项需向当地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确认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后续将逐年更新完善,逐步做到全覆盖。永久基本农田是依法划定并实施特殊保护的优质耕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地开展了新一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确定的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图落地,严格管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永久基本农田查询平台正式上线,是对永久基本农田依法实施特殊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对各地已开展的永久基本农田公布工作的重要补充,可以为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共同监督和保护永久基本农田提供更多样化的渠道。公众通过在平台上查询确认耕地性质,如发现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开展种植果树、花卉,挖塘养鱼等活动并改变耕地性质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住宅或其他建筑物,以及堆放建筑垃圾等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种植条件的,可向当地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反映。属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核实属实的,将得到及时处置。(王立彬)
09 2024/10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发布 科技创新有效支撑农业绿色发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 《报告》)。《报告》以客观、权威数据为支撑,从生产、生活、生态和科技等多角度系统反映2022—2023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水平、重大行动和主要成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发布《报告》。《报告》显示,2022—2023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农业资源节约保育水平持续提高、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显著、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乡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农业绿色发展试验示范深入开展、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与科技创新进一步深化、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创新取得新进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绿色转型的生力军。总体上,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多维度持续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有效支撑农业绿色发展。《报告》在保留原有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产品供给及乡村生活等核心板块的基础上,新增了农业绿色发展理论创新、农业绿色发展价值实现路径探索等内容。2015-2022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5.19提升至77.90,提高了2.71。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余欣荣对《报告》进行点评。余欣荣指出,《报告》定量反映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新进展,系统梳理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形成了部分农业绿色发展专项研究成果,总结梳理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实践成果。余欣荣强调,要继续做好科学试验数据积累,强化报告的基础数据支撑;宣介农业绿色技术成果,持续提升报告活力;拓展宣传渠道,持续扩大报告社会影响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徐明岗分别以《新质生产力催生农业农村绿色变革》《农业绿色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受邀作主旨报告。该《报告》在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指导下,由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编著,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智库系列报告”之一,自2019年起连续六年发布年度报告,已成为社会各界观察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同时,已连续2年发布英文简版,向全球展示农业绿色发展“中国样板”和“中国方案”。《报告》包括绿色指数、绿色资源、绿色环境、绿色供给、绿色生活、绿色理论、绿色技术、绿色模式和绿色主体等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共12章。 (李楠)
28 2024/09
向着农业强国加速迈进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三农”发展成就综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大台阶,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大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向农业强国迈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秋天的田野,收获的气息越来越浓郁。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悦来镇双兴村,田间架设着微型气象站、病虫害监测仪等设备,一片片金黄的水稻随风轻摆。“很快就可以收割了,预计每公顷产量在9吨以上。”站在田埂上,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告诉笔者,尽管前期遇到低温多雨天气,但通过及时的田间管理,今年水稻长势不错。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年产量仅1000多亿公斤,1962年稳定在1500亿公斤以上。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实施,极大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粮食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6500亿公斤以上。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6954亿公斤,比1949年增加5000多亿公斤;粮食单产大幅提升,2023年全国粮食单产389.7公斤/亩,比1949年增加321.1公斤/亩。既要吃得饱,也要吃得好。“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品种更加丰富。果蔬产品多样,四季新鲜上市——经济作物生产蓬勃发展。蔬菜水果琳琅满目,品质不断提升,并且实现跨地区、反季节供应,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更加丰富。畜禽生产质效提升,肉蛋奶供应充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畜产品供应总体不足。改革开放后,畜产品产量不断攀升。近些年来,畜牧业现代化、规模化进程加快,综合生产能力再创新高,2023年肉蛋奶产量超过1.75亿吨。肉类禽蛋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奶类产量进入世界前列。渔业生产繁荣发展,鱼虾蟹贝藻品种丰富——科技创新推动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水产养殖迅猛发展,远洋渔业不断壮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取得实效。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占全世界的近40%,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50.48公斤。近年来,温室大棚、垂直农场、智能农牧场、植物工厂等不断发展,拓宽了农业发展新空间,推动肉蛋奶、蔬果、水产品等供给持续增加,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元化食物需求,提升了“大食物”供给水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农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把农村建设得美好,农民群众才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走进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伍市镇普祝村,田间阡陌纵横,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民们种植富硒藕、富硒米,发展萝卜加工产业,开起了农家乐。“以前只有一条泥巴路,住的都是土坯房和茅草屋,臭水沟和垃圾也没人清理。没想到这些年村里变化这么大。”80多岁的村民卢孔云说,环境好了,村里人气更旺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重整山河、发展生产,进行了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乡村呈现新气象。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持续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住房、饮水安全、道路等建设成效明显。十年来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250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60%。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在45%以上。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等深入实施。各地累计建设村卫生室超过58万个,农村敬老院超过1.6万家,农村社区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超过14万个。一件件实事加快解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建设,促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拓宽走进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层层梯田环抱于山间,绿意掩映的山坡上,一座座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错落分布,不时有村民和游客往来其间。因为大山的阻隔,大寨村曾是贫困的代名词。随着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在多方帮扶下,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得到极大改善。梯田和民族风情带动了旅游业。“人均年收入从2003年不足700元发展到现在约4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余琼通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等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外出务工、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各地各部门持之以恒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近日,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在天津启动。现场设置了“津农精品”、京津冀优质农产品、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等展区,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围绕大豆及豆制品、乳制品、牛肉等开展助农直播、发布惠农举措。多年来,各地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91元。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我国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工程,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来,各地由表及里培育文明乡风,组织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系列活动,不断提振农民的精气神,“村BA”“村超”等农民体育活动火爆出圈,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积分制、清单制等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方式得到推广,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推进。多部门联合创建了29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和2968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一系列举措推动农民群众生活更加舒心、顺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重大任务作出系统部署。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正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抓好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三农”新篇章。(于文静 胡璐 郁琼源)
25 2024/09
岁稔年丰庆收获 —— 各地举办丰收节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综述
9月22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在全国各地,“丰收民歌”相继唱响。微风拂过广袤无垠的田野,稻浪轻摆、瓜果飘香,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大地欢歌喜丰收农民登台唱响丰收赞歌、乡村工匠展现精湛技艺、智慧农机“大展拳脚”、民俗非遗表演精彩纷呈……在河南省兰考县举办的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上,来自全国多地的农民代表、“三农”工作者和干部群众共享丰收喜悦。今年丰收节以“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中国”为主题,发布了多项惠农助农政策措施,并举办“菜篮子”产品消费促进行动、乡村特色美食品鉴推广、农民丰收故事会、村歌大赛、乡村电影周等活动。在兰考县仪封镇的一片高标准农田里,红薯秧苗正茁壮成长。“我们这里是沙土地,种出来的蜜薯很甜。”种植大户张聚群边说边点开手机,土壤墒情、苗情、虫情、气象等信息一目了然。“田间的气象装置和监测仪等设备收集到的数据,会传输到县里的智慧农业服务中心,经过大数据分析和专家评估后,我们会把实用信息发送给农户进行参考。”兰考县智慧农业服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说。经过各地共同努力,今年我国夏粮获得了丰收,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棉油糖、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等供给充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累计建成10亿多亩高标准农田,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显著提升。据农业农村部消息,目前除双季晚稻外,大部分秋粮作物进入成熟收获期。玉米、大豆、中晚稻等作物长势总体正常偏好,全国秋粮有望再获丰收。产业兴旺促增收在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现场,多个展销摊位人气很旺。鸡蛋刀削面、信阳毛尖、各种瓜果……天南海北的农产品琳琅满目,吸引大家品尝、购买。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广大农民朋友盼望着丰收、增收。近日,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正式启动。活动组织电商平台等经营主体围绕国产大豆及豆制品、牛奶及乳制品、牛肉等开展了助农直播,并发布了系列惠农举措。一批品牌农产品登陆电商平台展销促销。今年金秋消费季活动将一直持续到11月底。在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上党村,漫山遍野的锥栗树硕果累累。为了扩大销路,连日来,村里的党员干部忙着帮助村民联系客户。“我种了20亩锥栗,今年预计收入能达到5万元。”种植大户王万明高兴地对笔者说。智能化食用菌基地里,朵朵银耳散发阵阵清香;智慧茶园内,茶树生长环境、病虫害情况可以通过智慧监测系统一目了然……笔者在下党乡走访时发现,村村有特产,食用菌、油茶、高山果蔬等特色农业“多点开花”,村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今年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强农业品牌打造,发展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增收途径。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72元,实际增长6.6%;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人数达到了3274万人。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市场建设处处长沈国际表示,下一步将采取措施做大做强农业品牌,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让农民群众切实得实惠。和美乡村展新貌在河北,丰收市集人头攒动,乡村旅游让人放松身心;在山西,威风锣鼓、上党八音会奏响丰收乐章;在江苏,新农人代表分享创新创业经验,讲述乡村振兴故事……全国各地举办的丰收节庆祝活动,展现出各美其美的乡村新气象、新活力。放眼广袤的田野,各地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洎水新城社区,是为集中安置采煤沉陷区村民组建的农村社区。对于洎水新城社区的群众而言,现在生活的突出变化是办事更方便了。这里有便民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活动室、卫生站,社区还提供上门代办、网上代办等服务。“办事窗口2名党员服务人员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人士上门代缴水电费、医保费、帮助联系维修家电,每天都有村民受益。”洎水新城社区党总支书记吉志良说,社区还建设了“共享菜园”,村民们可以互相协作,一起种菜,邻里关系由此越来越和睦。今年以来,晋城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不仅让一个个村庄环境更加干净秀美,也让农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在全国,各地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左右,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是丰收中国的美好画卷,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和祝愿。在希望的田野上,各地正共同努力,扎实奋斗,推动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黄韬铭 唐诗凝 董建国 许雄)
21 2024/09
小村里有了“啥事都管”的“老管热线”
“多亏了‘老管热线’,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农田灌溉水不够用了!”看着水流从水泥渠汩汩流进农田,困扰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龙门畈乡童家村汤家村小组多年的灌溉问题得到解决,周边农户终于放心了。村民们口中“啥事都管”的“老管热线”其实是汤家村驻村第一书记管仲贵的电话号码。童家村是江西省“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之一。自从3年前这位热心的“老管”来到村里,他已经为村民们解决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大伙需要调解矛盾、了解政策、咨询求助时都爱找他。当地以此为基础,搭建了“老管热线”基层服务治理机制,把收到的诉求列成清单,再由村委会和驻村干部集中力量逐个解决。童家村汤家村小组有300多亩稻田,以前虽有一条土质水渠,却总会出现“跑冒滴漏”的情况,常常在农田用水高峰期“出岔子”。周边的农户尝试用堵漏、通渠等方式改善,却始终治标不治本,于是他们拨通了“老管热线”进行求助。“我们去实地走访后,又在村小组开展了‘民情夜话’活动,了解到大伙都希望能修条宽敞好用的水渠,彻底解决灌溉用水的难题。”管仲贵说,摸清问题只是第一步,他们随后将项目上报,争取资金,在今年8月建成了一条内宽1米、两壁高0.8米的水泥渠,解决了困扰当地农户多年的问题。这并非个例。近年来,当地依托“老管热线”机制集中力量“攻坚”办事,积极争取各方资源,安装了覆盖全村各小组的路灯236盏,改造了4口山塘和1500米村内道路,还新建了公共活动服务中心、就业孵化基地等。不仅如此,“老管热线”还常被用来调解基层矛盾。“管书记,我家种的李子全被人摘光了,太让人气愤了!”村民邹云生愤怒的声音从手机里传来,管仲贵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赶往村民家中查看监控。很快,他通过监控视频找到了偷摘李子的村民。但怎么处理让管仲贵犯了难:如何既能解决问题,又不进一步激化乡亲之间的矛盾?在和村干部们商量后,管仲贵把李子“丢失”的情况发到村民微信群,并提醒“拿错”的村民前去赔礼道歉。第二天一早,邹云生就来到村委会告诉管仲贵,偷摘李子的村民不仅跟她道了歉,还赔了李子钱,两家人和好如初。近年来,童家村“老管热线”共收集处理求助、咨询类问题400多个,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8件。管仲贵说,如今“老管”不再是他一个人,越来越多有服务意识的基层干部都成了被村民点赞的“老管”。(熊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