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2-11 浏览次数:286
面对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现状,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智慧农业展区里,卫星、无人机、智能农机设备、大数据平台、数字应用场景、AI大模型……空天地全方位农业科技成果纷纷亮相,为落实《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加快构建农业更智慧、乡村更智能的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图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无限可能。
“既要种好脚下的地,也要考虑未来的地。未来就是解决‘谁来种地’。”中国科学院带来的伏羲农场智慧农业样板方案成为展会一大亮点,中国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张丹奇告诉笔者,伏羲农场以“感知、分析、决策、执行”农业数据闭环为理论基础,从多维数据采集到融合分析,建立气象、土壤、作物、病虫害等预测算法与决策模型,实现人工经验数字化,针对播种、施肥、施药、灌溉等环节实现精准变量控制,促进节本、增效、提质。“未来,即使种植者没有种植经验,也能通过伏羲农场的智慧方案种好地。”张丹奇说。
坐在家里也能开拖拉机种地?没错,这不是一个悖论。左手控方向,右手切换功能,一脚刹车一脚油门,农机手坐在智能农机驾驶舱里,就能通过屏幕操控几百公里以外的拖拉机进行农事作业。在中国移动展位上,许多参展人员兴奋地围着一台智能农机驾驶舱观看工作人员进行模拟操作。
“可以想象,未来如果每个村都配备这么一个驾驶舱,那么在农耕的时候,只需要一个农机手,就可以把这个村里所有的地都耕完。”中移物联网产品经理李林璐介绍,这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力,而且能依托5G实现低时延,突破传统遥控方式对农机操作距离的局限。另外,还可以实现多农机同时作业,为大规模无人农场提供了新技术。
如今,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到来,探索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耦合是大势所趋。笔者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现场发现,为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以及提升生产效率,无人农场、定制化方案、智能化监测管理正成为智慧农业的发力方向。
一片郁郁葱葱的水稻模型田内,安装了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液位计、土壤墒情监测仪、巡检机器人等设备,为水稻种植提供了智慧方案。“水稻不同的生育期所需水位的高度是不一样的,通过智能液位计和智能闸门,可以实现自主控制水位,也可以实现作业人员远程控制水位。我们的目标是‘让天下没有难管的田’,数据采集是第一步,通过这些设备实现虫情预警、长势分析等农作物监测功能,从而形成相应的作业‘处方图’,实现农作物精准管理。”安徽易刚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何有为介绍。
智慧农业不只在地上做文章,太空中的卫星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布局板块。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商业雷达遥感星座女娲星座,现已发射8颗(X-SAR)雷达卫星。“该卫星的特点是全天时、全天候、能穿云透雾,具备高分辨率成像、星上图像处理与自主运行、应急通信与快速响应等能力,可支持大范围地块提取、农作物识别、农作物灾情监测等农业农村监测服务,同时结合地面物联网设备建立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提供农业种植精准决策服务。”该公司副总经理林国添说。
实现智能化管理,农业大数据模型是关键。聚焦不同农作物建立AI大数据模型是不少企业的研究方向。“我们看屏幕上这棵杨梅树,可能有些种植户不知道如何科学剪枝,但我们的‘仙居杨梅产业大脑’可以通过生长决策模型精准识别,种植户只要佩戴AR眼镜或者通过手机拍照,就能看到需要修剪的枝叶被标注出来,再对照着进行修剪就行。除此之外,种植户还能通过透光率等指标分析,判断杨梅甜度是否适合采摘,以及通过产量预估模型测算产量。”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陈曦告诉笔者。
“产得更高效、吃得更放心、管得更精准”,智慧农业正改变着农业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条的效率与质量。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除了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进程,本届农交会上数字乡村建设成果展示也格外引人关注。
中国电信在其覆盖全国主要县区的“村村享”系统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集成了防返贫监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等专题应用,以标准化、轻量化、模块化的云服务构架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在河北乐亭县的村子里,有一个特别的岗位叫“数字乡村运营官”,他们承担着信息收集、公益便民、生产服务、乐农拼购、直播带货等多种业务职能。
“紧扣‘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主题,我们中心牵头承办了本届展会的智慧农业展区,将近年来全国智慧农业发展的最新成就集中展览,通过一件件尖端的智能装备、一个个生动的应用场景,充分展现了数据要素赋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作用。” 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郭诗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