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1-01 浏览次数:333
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江西南昌同步召开了2024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会议和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总结会议。会议旨在总结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三年多来,在品种审定登记工作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交流经验做法,并着眼于种业振兴行动“五年见成效”目标任务和“十五五”种业高质量发展,部署安排下一阶段的品种审定登记重点工作。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在会上作了主旨报告。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自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制度体系、技术标准、规范管理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力,有效提升了品种审定登记工作质量。一方面,进一步健全了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审定、登记办法的修订,提高了品种审定联合体试验的准入门槛,完善了各渠道试验管理要求。通过应用DNA指纹技术,强化了品种差异性和真实性审查,并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率先在向日葵上实施了这一技术,并逐步扩大至其他作物。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标准,提高了品种审定中的产量、抗病性和指纹差异位点数等指标要求,发布实施了29种登记作物的试验规范,强化了品种试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求。此外,还进一步加大了清理整治力度,在审定方面深入开展了“两个通道”试验整治工作,严肃处理了一批存在问题的试验和主体。在登记方面,以向日葵为突破口,持续开展“仿种子”清理工作,先后撤销问题品种6批,基本解决向日葵“仿种子”问题,强化了品种市场的净化整治。通过一系列标本兼治的管理措施,农作物品种呈现出数量充足、结构更优、水平更高的发展态势,推动了品种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为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品种支撑。
会议指出,当前农作物品种供应已从过去缺品种、单一追求高产的阶段,发展到现在品种充足、类型多样的阶段,基本能够满足当前生产用种需求。然而,当前品种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品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品种数量虽然充足,但具有重大突破性的品种少,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少,品种同质化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生产急需品种供给不足。此外,品种管理支撑体系建设依然薄弱,全国一盘棋的工作协同还需进一步加强。
会议强调,品种审定、登记是推进种业振兴的关键支撑,是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种业治理服务的关键内容。这些工作关系到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要立足种业振兴大计,对标农业生产的紧迫需求,强化体系建设和工作机制保障,不断提升品种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水平,持续引领育种创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筑牢品种基础。
会上通报了审定工作任务清单的工作推进情况及“仿种子”清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江西等5个省级种子管理部门,以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2家试验牵头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种子管理部门,以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莫志超 祖祎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