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2024/11
村规民约“约”出和美乡村
“西来村,是宝地;将你我,来养育;倒垃圾,不随意……”近日,笔者来到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西来镇西来村道德讲堂,只见该村党委书记朱军正带领村民共同学习新修订的“三字经”村规民约。新的村规民约朗朗上口,很快就在村民中流传开来。走进西来村,一幅田园画卷映入眼帘:乡村小道平坦宽阔,农家小院干净整洁,倡导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墙随处可见……今年以来,西来镇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和移风易俗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以“小村规”撬动乡村文明“大变革”。各村(社区)结合村情民情,采取“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共议”的模式,按照“易记、易懂、易行”的原则,由村民自己提,群众共同议,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真正成为村民的“文明指南”。随着村规民约不断深入人心,西来镇涌现出一批向善向美的身边榜样。三江电器职工方炜连续多年购买物资慰问敬老院的老人,用爱心和行动播撒善良的种子;敦义村村民曹士银为年逾百岁的母亲当“全职保姆”,用行动诠释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西来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为身患重病的村民捐款,展现了邻里间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没想到随手做点好事,能换来这么多奖品!”西来镇封家村村民黄连芳提着一大袋刚从村里的积分超市兑换的生活用品高兴地说。在封家村的积分超市里,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每件商品都标注着相应的积分值。今年以来,封家村积极探索“村规民约+积分超市”模式,设置了五大项积分标准及奖励细则,并定期举办积分兑换服务活动,充分激发出村民自治的热情与活力。“我们通过积分兑换这种激励机制,引导村民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作为’。如今,村里更干净,村民之间也更和谐了!”封家村党总支书记陈晓峰说。村规民约不仅“约”出了良好的风气,还在群众心中种下文明的种子,“约”出和美乡村新面貌。(展艺)
13 2024/11
应急广播覆盖全国36.5万个行政村
近日,全国应急广播现场会暨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2024年)专项行动总结会在四川成都召开。笔者从会上获悉,全国应急广播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共建成1个国家级应急广播平台、22个省级平台、149个市级平台、1825个县级平台,建设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352万套,覆盖行政村36.5万个。应急广播是快捷精确发布防汛救灾应急信息的重要渠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应急管理部于今年6月至10月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2024年)专项行动,要求应急广播在汛期灾前预警、灾中救援、灾后安抚等方面切实发挥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据介绍,各地广电局组织应急广播平台横向对接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了国家、省、市、县、乡、村6级应急联动机制。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汛期全行业累计发布广播电视应急宣传报道5万多条,发布大喇叭预警播报7万多条,动员转移群众20多万人。四川面积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度高,是全国首个启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省份。四川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骏介绍,通过十年建设,四川实现了应急广播行政村全覆盖,建立了县、乡、村3级应急广播运维保障机制,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国瑞表示,各地要全面把握应急广播的新要求,增强系统性、有效性,加快推进基层应急广播建设,强化应急广播运行管理,构建“横向打通、纵向贯通、综合覆盖、安全可靠、精准高效”的应急广播体系。会上还发布了应急广播服务防汛救灾(2024年)专项行动十佳案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及江西、湖南、重庆、云南、四川等省市广电局作了交流发言。 (吴晓颖)
09 2024/11
村集体“三资”有了“云”监督
村级财务报销事项在线批,农村集体资金“网上走”,村民登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平台就能知“家底”、查“家务”……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新模式,通过信息化整合、数据共享与公开、智能预警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水平。为实现对农村集体“三资”的全面、实时、动态监管,抚州市对现有农村集体“三资”相关数据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建立了统一的智慧监管平台。该平台涵盖资产管理、资源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模块。平台通过与银行系统对接,能够实时掌握资金的收支、流向等情况,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通过对集体资产登记、租赁、处置等信息的录入和跟踪,能够有效防止资产流失;通过对集体资源开发、利用等情况进行监测,可保障资源合理利用。目前,抚州市1811个行政村均已开通该平台,“三务”公开实现由“上墙”到“上网”的转变。同时,抚州市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与基层“小微权力”运行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便于各部门协同监管,形成监管合力。该平台还设置了智能预警功能,针对大额资金支出、资产异常变动、资源违规开发等情况设置预警指标,一旦出现符合预警条件的情况,平台将自动发出预警信息,提醒监管部门及时关注和处理,从而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防范风险。为增强“三资”监管的透明度,平台开通了“阳光公务码上知”服务,村民可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随时随地查询本村“三资”情况,真正做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公开透明。 (郑莹莹)
06 2024/11
高标准农田绘就丰收美景
近日,笔者来到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街道农胜村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基地走访,只见一块块高标准农田纵横交错,一垄垄大豆丰收在望。看着眼前这片田成块、地平整、路相通、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种了一辈子“望天田”的村民杨正远不禁感叹:“这两年村里变化太大了。以前我们种植的田块大小不一且分散,机械化作业难度大;如今,土地流转整合后,地平整了、路畅通了,我们种地也更轻松了。”杨正远告诉笔者,他因为年纪大种不了地,前两年家里的2亩地变成了杂草丛生的撂荒地。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建好后,村集体鼓励村民流转土地发展大豆种植产业,他便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并在基地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农胜村位于丘陵地区,村里的田块规模较小且分布零散,田块与田块之间没有耕作道,导致大型机械难以在田间作业,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农业发展。今年4月,农胜村完成高标准农田整治工作,并建立了1000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高标准农田有效解决了耕地分散、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过不了多久大豆就丰收了。高标准农田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还带动村里的大豆产业朝着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农胜村党委书记刘伟高兴地说。刘伟告诉笔者,如今农胜村实现了机械化种植,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产业效益。预计今年大豆亩产量达100公斤,可使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3.16余万元。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家的生命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巴南区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充分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将工程建在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并通过改良土壤、建设灌溉和排水设施等措施,实施29.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治理目标。同时,巴南区还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开展“贴近式”农技服务,广泛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积极推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一季”变“两季”,“粮田”变“良田”,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综合生产力。 (邓佳星 邓俐)
02 2024/11
畅通乡村路 致富有出路
近日,湖南省沅江市市民郭红旗一早就起床,在家里把擂钵、茶叶、小米以及新鲜采买的烧烤原材料搬上三轮车。开了大约1公里的路程,他便和老伴王丽华张罗着在胭脂湖村的一片沙滩前开始摆摊。像郭红旗一样,依托自然美景的优势,全天在胭脂湖村的湖边做小生意的群众至少有十几人。“每逢节假日,在这摆摊的人更多。”郭红旗说,“这里从春忙到夏,从夏忙到秋。‘早八’到‘晚六’,都不缺人气。”几年前,胭脂湖边还鲜有人迹,现在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关键是修好了路。”郭红旗介绍,胭脂湖村地处益阳市和沅江市之间,这里风景好、资源好,很适合发展旅游业,但进村不便利的问题成了发展阻碍。在2017年之前,通往胭脂村的公路只有3.5米宽。“路不好,别说搞旅游,就是全村20个村民小组、2800多口人进出都不方便。”胭脂湖村党支部书记郭智华告诉笔者,曾经有好几家企业想到胭脂湖村投资,但看见村里的交通状况后,他们扭头就走了。拓宽道路迫在眉睫,可资金、设备、技术都欠缺。村党支部带着村民们想办法,从夯实路基开始,大家有地的出地,有力的出力。路基逐渐加宽,拓展至6米,路线也越来越长,从村部向湖边延伸,逐步显现出环湖路线的雏形。后来,随着沅江市胭脂湖旅游区项目的启动,通往胭脂湖村的公路被纳入沅江市农村公路项目。有了好政策,村民们的干劲更足了。“单改双,白改黑,大家还自发对村道两旁进行绿化美化建设。”郭智华说,去年公路建成后,主干道成了6米宽的双行线,道路两旁紫薇娇美、竹柏常青,通过科学规划,临水一带形成了可供游玩的环湖景观公路。路畅业兴,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当了20年厨师的村民胡立军,也成了农家乐“时光小院”的经营者。除了旅游产业外,村里的柑橘、苗木等传统农林产业也跟着振兴起来。看着漫山的柑橘一片金黄,村民李建南乐得合不拢嘴:“以前上山施肥得肩挑背扛,收购橘子的大车开不进来;现在大车能开到家门口,开到橘园里。”致富效应逐步显现。“现在,全村七成以上的家庭都拥有三轮车甚至小汽车了!”郭智华高兴地说。“我们将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力铺好群众‘出行路’‘致富路’,着力解决农村路网结构不优、通达深度不够、功能不完善等系统短板。”沅江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崔艳辉说。 (申智林)
30 2024/10
一纸村规民约 涵养文明乡风
“每人一碗大锅菜,荤素搭配,馒头管够……”这是山东省夏津县新盛店镇拐尔庄村当前操办白事的“标配”。从大操大办的“大席”,改为每人一碗大锅菜,村民们摒弃的是殡俗陋习,彰显的是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拐尔庄村村民李世义介绍,多年来,这一带村子里的红白喜事向来习惯大操大办,有的村民为了面子,在操办时东借西凑,背上了经济债和人情账,口袋空了,亲情也淡了。拐尔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兵说:“按照过去的习俗,摆一桌宴席至少得花三四百元,一场白事没有三四万元根本办不下来。现在每人一碗大锅菜,节省了许多开支。”村规民约成为推动移风易俗的制度保障。如今,在夏津县的各个村(社区),道路两侧的文化墙上随处可见与移风易俗相关的标语。“小村规”正带动村庄“大文明”。据了解,夏津县各村(社区)按照深入调研民意、拟定修改草案、提请村(社区)党组织审核、村民代表会审议表决、报镇上备案公布的程序,对村规民约进行制订,目前全县488个村(社区)均将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夏津县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村规民约的制订工作中,他们通过日常联络、巡回审判、随案随访等形式,密切联络辖区各村(居)党组织,在经过广泛调研乡风民俗、掌握村情民意后,针对基层普遍存在的邻里关系、土地承包、婚约彩礼、民间借贷等易引发纠纷的问题进行释法明理。同时,在推进村规民约实施的过程中,他们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村规民约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真实反映民意民愿。一些村(社区)在修订村规民约的过程中,还将移风易俗与美德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建立美德信用积分超市,将破除陈规陋习、简办红白喜事、抵制高价彩礼、志愿服务等移风易俗新内容纳入积分设置;选树榜样标兵,选聘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家风管家,对不文明现象进行劝导;运用大喇叭、小传单、上门入户、绘制文化墙、文艺表演等方式,宣扬移风易俗新举措。一纸村规民约涵养了文明乡风,也滋润了群众的心田。夏津县以点带面,逐步引导群众由“站着看”向“跟着干”转变,鼓励群众共同参与,用身边人、身边事引领村民践行村规民约,营造出崇德向善、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浓厚氛围。(贺莹莹)
26 2024/10
“小板凳课堂”开讲 声声关怀入民心
“‘小板凳课堂’开讲了,今天我们来讲讲如何扎实推进‘一老一小’民生实事……”近日,笔者来到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西大街街道大寺前社区,聆听了一堂由该社区党总支书记曲存香带来的宣讲课。“自2016年开讲,我们一直坚持到现在。”曲存香说,宣讲不能生搬硬套,得用接地气的方式和老百姓拉近距离,还要结合群众身边事,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成大家听得进、听得懂的明白话。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曲存香常常挨家挨户上门走访,结合群众意见撰写党课材料,把“新”字贯穿宣讲始终,做到形式新、主题新、内容新。“‘小板凳课堂’,随时随地都能开讲。”曲存香说,结合群众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情况,社区还不时将宣讲课堂“搬”到百姓家中、街头巷尾、社区广场等地,运用“一坐二谈三解答四送”方式,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谈形势讲政策、说变化谈成就,同时开展送爱心、送温暖、送法律、送技能等活动,着力为群众办实事。为树立多元化宣讲品牌形象,让基层宣讲“活起来”,该社区组建了由社区党员干部、优秀志愿者、道德模范等20人组成的“红色草根宣讲团”,讲述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让“小人物”讲“大道理”,用“微事迹”传播“正能量”。同时,社区文艺团还将党的创新理论、党史故事、发展成就等编排成特色文艺节目,在社区雷锋广场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汇演,传播“视听”理论。社区还拓展网络宣讲阵地,将“微课堂”和抖音平台相结合,让“云上”宣讲变得有声有色。今年69岁的社区居民张宝凤是社区文艺团成员之一,她告诉笔者,通过编排社区红色文艺节目,她加深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宣讲就在哪里。办好‘小板凳课堂’,当好服务群众的‘勤务兵’,把社区建设成老百姓的‘最美家园’,真心实意对群众好,让群众幸福感满满,这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曲存香说。 (李林 赵阿娜)
23 2024/10
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推动传统村落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组织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调查评估,完善法规政策标准,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召开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笔者从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了挂牌保护,16个省份将5028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55.6万栋传统建筑,传承发展5965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活化利用,继续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补足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持续开展“设计下乡”活动,提升建筑质量安全和居住品质,让传统村落的“烟火气”更旺。同时,进一步突出文化传承,加强常态化、多元化宣传推广,推动村史村志编写,研究梳理传统营建营造智慧,让传统村落的“文化味”更浓。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村落保护要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坚持村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助力,护住传统村落中各类文化遗产的“形”,守住传统村落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魂”。 (陈柱佐 王优玲)
19 2024/10
金融服务下沉 助力乡村发展
近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莲塘村的广州顺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里一片忙碌,一辆辆满载水产品的卡车有序地出发,将水产品运往各地市场。“公司实现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村官’徐彬彬提供的金融服务。”养殖基地负责人卢照辉说。2023年6月,广州市首批“金融村官”试点工作在花都区开展,花都区稠州村镇银行客户经理徐彬彬以首批“金融村官”的身份入驻莲塘村。莲塘村河网密布,水产养殖业是村里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养殖户急需大额贷款支持,但贷款难、额度低等问题始终制约着莲塘村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过去,村民贷款缺少相关抵押物,还有一些人金融知识薄弱、个人征信存在问题,村民申请贷款面临较大困难。”徐彬彬说。聚焦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需要,花都区创新推出农户信用绿码,对个人信用进行实时、精准的分级分类评估。信用绿码是农户申请贷款的重要评价标准,现已涵盖花都区10个镇(街道)、188个行政村的50多万农户。在莲塘村,徐彬彬积极推广农户信用绿码,为持有绿码的村民匹配“乡村振兴贷”备用金额度。另一方面,他还通过走访水产养殖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养殖户,详细了解他们的养殖模式、养殖规模以及贷款需求等信息,形成了核准莲塘村养殖户贷款额度的特色方案——“先授后用”方案。该方案进一步满足了养殖户短期大额资金周转的需要。赤坭镇副镇长乔景云介绍,截至目前,花都区稠州村镇银行累计为莲塘村发放贷款5000余万元。“金融村官”试点工作实施一年多来,花都区不断拓宽金融服务覆盖深度与广度,共派出两批28名“金融村官”,服务足迹覆盖90个乡村。 (罗艾桦 姜晓丹)
16 2024/10
我国加快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近日,笔者从水利部召开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了加快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水利部全面推行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截至8月底,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930亿元,开工建设1.77万处农村供水工程,提升了3846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水利部指导各地抢抓国家水网建设机遇,在城市近郊地区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与去年相比,全国规模化工程数量增加了1300多处。发布《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为农村供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验收、运行管理等提供标准支撑。首次下达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30亿元,支持60个县开展小型引调水工程建设,提升县域农村供水规模化水平。对无法纳入一体化、规模化的小型供水工程,因地制宜推进规范化建设和改造,统一建设和管理标准,实现达标供水。发布《小型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提升技术规程》,为小型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和管理提升提供技术标准。同时,水利部全面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指导各地按照“政府监管、企业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总思路,优选专业化机构,根据镇村分布、政府财力、人口规模、工程布局等因素,科学确定县域统管模式,以水质水量达标、管理服务到户为目标,建立专业化管护平台,实现专业化管护全覆盖,不落一户一人。截至8月底,各地已落实维修养护资金51.47亿元,完成维养工程5.93万处,1.25亿农村人口受益。水利部指导地方科学应对今年华北、黄淮等地严峻夏旱和湖南、辽宁等地强降雨灾害,强化动态监测调度,有力保障了灾区农村群众饮水安全。 (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