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25/01
农业农村部召开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
近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2025年全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实施方案》,会上还研究部署了有关工作。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强调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明确指出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推进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出部署安排。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目标,将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有力抓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成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聚集各方面资源要素,大力推进粮食稳产增产,促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会议强调,要聚焦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油菜5大重点作物,分品种明确技术路径,突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强化农田沟渠的修复整治,加快高油高产大豆、耐密宜机收玉米等突破性新品种的选育,加大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推进精量播种机等高性能农机装备的配套升级,强化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让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真正落到田间地头。要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增产技术示范,引领和服务小农户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要突出绿色高效,坚持数量品质并重,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会议要求,要统筹整合有关项目资金,对大面积单产提升给予倾斜支持。要压紧压实各级责任,督促指导各地总结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现场观摩等方式加快推广,集成运用成熟技术模式突破短板弱项,落实好防灾减灾、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措施,切实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为完成新一年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李飞)
22 2025/01
技术手段加持 太阳橙品质升级
近日,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的环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太阳橙种植基地迎来了一场“甜蜜大考”。来自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及重庆、浙江、江西等地的专家们齐聚果园中,对在该果园种植的太阳橙(又名“卡拉卡拉红肉脐橙”)进行测产,检验科技支撑良种的成果。“平均单果重187.31克,亩产量为1250公斤,平均可溶性固形物(糖度)为12.15%。”经过称重与糖分测量后,得出的测定结果令人振奋。专家组认为,相较于其他红肉脐橙品种,该果园的太阳橙果实饱满,口感清甜,在果实大小、产量以及糖度方面均展现出明显优势。果园负责人贺君丽表示:“太阳橙的糖度通常在10%左右,如今还未到最佳成熟期,就能达到如此高的糖度,好品种加上好技术,效果就是不一样!”2016年,贺君丽在夏坝镇开辟了320亩种植基地,主要种植太阳橙和东魁杨梅。然而,由于果园建设经验不足且管理水平有限,产业发展并未达到预期目标。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以及消费者对水果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贺君丽决定开启果园的转型升级之路。她主动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的张云贵博士取得联系,请其为果园的技术改造提供指导和支持,一场科技支撑良种的“甜蜜之旅”就此开启。在肥料供给方面,绿色高效的水肥发酵系统引人注目。果园里修剪下来的枝条被统一收集起来,经过粉碎后进入智能发酵程序,最终转化为优质的有机肥。这种变废为宝的方式不仅有效改善了土壤的肥力结构,还为太阳橙的生长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均衡的养分,显著提升了果实品质,同时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践行了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理念。果园的灌溉系统也迎来了智能化升级。凭借果园中广泛分布的传感器,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肥力等数据,同时,依据果树生长不同阶段的需求,系统精确计算出水肥的配比与用量,并指挥弥雾喷头均匀喷洒,仿佛为每一棵果树都配备了一位贴心的“营养师”。在它的悉心照料下,每一棵果树都能得到恰到好处的滋养,果实生长均衡,外观圆润饱满,色泽鲜艳夺目,品质稳定可靠。在果园管理的关键环节,柑橘避雨栽培技术的应用成为了提升果实品质的一大亮点。这一技术犹如为太阳橙撑起了一把把“保护伞”,有效减少了雨水对果实的直接冲击,抑制了病虫害的滋生,为果实的生长营造了更为稳定和适宜的微环境。一系列技术手段的引入,让太阳橙发生了质的变化。果园的太阳橙产量从最初的1万公斤大幅跃升至5万公斤,糖度从10%稳步提升到12%以上,还获得了重庆地区唯一连续3年的有机及绿色双认证,成为当地农业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 (邓俐)
15 2025/01
我国稻米食味品质持续提升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近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使得我国稻米食味品质正在不断改善提升。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论文第一作者、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卢林表示,长期以来,提升水稻产量一直是我国水稻科研的主要课题。在解决人民基本温饱问题后,提升稻米质量和品质变得愈发重要,“稻米好不好吃”成了备受关注的指标。2008年,我国更新了稻米蒸煮食用品质感官评价方法的国家标准。科研团队根据国家标准GB/T 15682—2008对稻米进行食味品评,从外观、气味、适口性、滋味和冷饭质地五个方面来打分,计算食味评分值。通过每年对全国数千份稻米样品获取的指标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出结论,在2009年至2023年间,我国稻米食味评分值(全国平均值)从74.9分稳步提升至80.3分。卢林介绍,我国开展水稻育种初期,粳稻的食味品质明显优于籼稻。通过育种遗传改良、种植环境监测等措施,我国水稻品种改良工作正稳步推进。南方区域的籼稻品质改善较为突出,籼稻的外观、香味、质地、滋味等已得到显著提升,近几年,籼稻的食味品质提升幅度大于粳稻。而主要种植籼稻的经济发达地区,其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高,这说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食品附加值增幅较大。研究分析表明,我国水稻全要素生产率正逐年上升,平均值从2009年的0.43提升至2020年的0.55。其变化趋势与稻米食味评分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显示出稻米食味品质的提升与区域经济、粮食政策等存在正相关性。卢林认为,未来我国若要持续改善并提升稻米品质,需要构建水稻生产成本与补贴联动的机制,持续发挥水稻育种的科技支撑作用,加大对相关技术研究和推广的资助与补贴力度,补贴政策应提倡因地制宜,并加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许舜达)
11 2025/01
国家审定推出一批优质高产新品种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了新一批国家级品种审定公告,推出了一批优质绿色水稻、耐密宜机收玉米、高油高产大豆、优质抗虫棉新品种。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加强品种审定规范管理,全年国审品种数量自2022年以来继续保持平稳回落趋势。据了解,本批国审新品种中,水稻优质2级以上品种共有251个,占比57%,其中,兼具优质、高产、绿色(抗病)特性的“三好”品种有31个,耐盐碱优质稻品种4个。同时,审定推出了一批耐密玉米新品种,每亩种植密度比常规密度提高了1000株,达到6000株;在西北春玉米区和东北春玉米区,分别有70个和2个品种区试亩产超过1000公斤。此外,审定了4个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含油量高于22%,区试亩产约200公斤;同时,还审定了5个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蛋白含量高于45%。有32个棉花新品种的纤维品质达到优质Ⅱ型以上,占比64%。这些新品种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用种需求。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强化部省协同,严格品种试验审定管理,常态化开展绿色通道和联合体试验整治工作,制订并出台品种试验管理办法,加强新品种展示示范和跟踪评价工作,加大对生产上没有推广面积、存在明显缺陷风险品种的撤销力度,持续提升品种审定质量和水平,为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有力的品种支撑。(龙新)
08 2025/01
我国科学家为绿色农药开发开辟新道路
在漫长的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作物病虫害始终是一大隐患,对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全世界每年因农作物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高达40%,经济损失超过2200亿美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类与害虫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歇,害虫就如不速之客,严重威胁着粮食安全。人类与害虫的斗争,是一场旷日持久、没有硝烟的战争。“此前,人们尝试过喷洒农药、气味引诱、引入天敌等多种防治手段,但由于害虫抗药性的增强和防治成本过高等因素,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绿色农药分子靶标设计”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杨青告诉笔者。人们逐渐意识到,相比“万能”的农药,他们更需要的是对害虫“专一”的农药。于是,靶向农药应运而生。所谓靶向农药,就是以害虫为靶标,针对害虫独特的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而量身打造的一种农药。因其专一性强、安全高效、无污染,又被称为绿色农药。而创制靶向农药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农药分子靶标。农药分子靶标是指农药在分子水平上作用的特定生物分子或蛋白质,它们能够直接影响害虫的生命活动。发现ABCH转运蛋白通过无数次实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教授杨青团队发现了一类特殊的蛋白质——ABCH转运蛋白。研究发现,这类蛋白负责将脂质运输到昆虫表皮,参与昆虫表皮脂质屏障的构建,并与抗药性直接相关。ABCH转运蛋白广泛存在于所有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中,却不存在于人类、哺乳动物和植物中,因此被视为一个极为理想的农药分子靶标。杨青团队鉴定了昆虫表皮的主要脂质成分——神经酰胺为ABCH转运蛋白的生理底物,同时发现杀虫剂苯氧威为ABCH的外源性底物。该研究深入解析了ABCH转运蛋白与脂质分子及杀虫剂分子的独特互作机制,首次揭示了ABCH转运蛋白运输脂质和农药的完整过程,并成功研制出了能够有效抑制其转运功能的小分子抑制剂。ABCH转运蛋白,这一看似普通的生物分子,在昆虫体内却扮演着脂质运输的关键角色。它们如同繁忙的物流车队,将脂质从昆虫体内的各个角落运送到表皮,参与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脂质屏障。对于昆虫而言,这道屏障是抵御外界环境侵害、保持体内水分平衡的关键所在。而对于人类而言,它却是农药难以穿透的壁垒,使得传统的化学农药在防治害虫时效果大打折扣。简而言之,该研究深入解析了害虫的“外部防御”和“内部解毒”机制,并找到了能直接用于合成绿色农药的有效成分。该研究是昆虫学和农药靶标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不仅揭示了昆虫表皮脂质屏障构建的奥秘,更为绿色农药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为“虫口夺粮”提供新思路“这一发现,无疑为绿色农药的开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传统的化学农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害虫的数量,但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却不容忽视。而基于ABCH转运蛋白的绿色农药,则有望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大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杨青介绍说,团队通过代谢组学、蛋白质结构解析等技术手段,对ABCH转运蛋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其作为农药靶标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证据。“ABCH转运蛋白的发现为我们理解昆虫的生理特性和抗药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绿色农药的研发指明了方向。”杨青说,“该研究成果为研发安全高效的农药提供了新的靶标。因为农药分子要通过与害虫体内的生物大分子靶标结合来产生药效,而现有的靶标数量有限,导致作用方式单一,交互抗性很高。另外,80%的杀虫剂作用于5个神经肌肉系统的靶标,60%的杀菌剂作用于3个能量代谢的细胞靶标。这些靶标是人畜共有的,因此存在高毒性风险。这些问题是农药行业中的一大痛点,我们的工作就是致力于开发新机制的绿色农药,解决最关键的靶标问题。经过多年研究,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创制安全、高效农药的新靶标。”自1914年报道了第一例关于农药抗药性的案例以来,农业害虫的抗药性问题已愈发严重。害虫的抗药性问题不仅限制了农药的有效使用,还容易引发环境和生态问题,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全球性挑战,这使得新型杀虫剂产品以及抗性治理产品的开发变得尤为必要。“我们的这项工作就为消灭害虫、治理耐药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杨青表示,在未来的研究中,团队将继续深化对ABCH转运蛋白的认识和理解,探索其作为农药靶标的潜力和应用前景。“虫口夺粮”是一场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战役,杨青团队的这一发现,无疑为这场战役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杨青表示,随着全球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开发绿色农药已成为全球农业研究的热点,期待这一成果能够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虫口夺粮”战役贡献力量。 (高志民)
04 2025/01
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召开2025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
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广东广州组织召开了2025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会议总结了2024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测报工作成效,会商了2025年发生趋势,并研究部署了重点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全国测报体系加密加力调查、及时调度信息,积极创新机制、提升设备性能、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实现了设备标准化、技术智能化、数据融合化,数字化精准监测预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有效控制重大病虫害赢得了主动。会商认为,2025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形势严峻。小麦赤霉病、茎基腐病、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二化螟、纹枯病,玉米南方锈病、大斑病、穗腐病、草地贪夜蛾,棉铃虫,油菜菌核病,大豆根腐病等病虫害重发风险突出。会议强调,各地要充分认识测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绿色发展为引领、智能高效为目标,充分发挥监测预警在大面积单产提升、推进智慧农业等方面的作用。一是要做好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随着极端天气的常态化以及大面积单产提升措施的推广,重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重发区域等发生了变化,要加强监测调查,摸清规律、掌握动态,在关键时期组织趋势会商并发布情报。二是要加强队伍能力素质培养。提高对测报工作的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认识,立足岗位职责,强化能力本领,确保监测预警等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做到查实情、报实数。三是要加快新装备、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加强与科研机构、研发单位和生产企业的合作,推进智慧测报前沿技术的研发与系统集成,织牢织密监测预警网络,形成全国统一的、覆盖全域的平台化管理体系,实现病虫害早期精准监测、智能防控决策和科学高效防控。来自全国30个省级植保机构的测报技术人员、各区域代表省份的植保站长,以及国家气象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参加了会议。全国农技中心主任魏启文、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王建强、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何国威出席会议并讲话。(据全国农技推广网)
01 2025/01
立足种业振兴大计 持续引领育种创新
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江西南昌同步召开了2024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会议和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工作总结会议。会议旨在总结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三年多来,在品种审定登记工作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交流经验做法,并着眼于种业振兴行动“五年见成效”目标任务和“十五五”种业高质量发展,部署安排下一阶段的品种审定登记重点工作。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在会上作了主旨报告。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认为,自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制度体系、技术标准、规范管理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力,有效提升了品种审定登记工作质量。一方面,进一步健全了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审定、登记办法的修订,提高了品种审定联合体试验的准入门槛,完善了各渠道试验管理要求。通过应用DNA指纹技术,强化了品种差异性和真实性审查,并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率先在向日葵上实施了这一技术,并逐步扩大至其他作物。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标准,提高了品种审定中的产量、抗病性和指纹差异位点数等指标要求,发布实施了29种登记作物的试验规范,强化了品种试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求。此外,还进一步加大了清理整治力度,在审定方面深入开展了“两个通道”试验整治工作,严肃处理了一批存在问题的试验和主体。在登记方面,以向日葵为突破口,持续开展“仿种子”清理工作,先后撤销问题品种6批,基本解决向日葵“仿种子”问题,强化了品种市场的净化整治。通过一系列标本兼治的管理措施,农作物品种呈现出数量充足、结构更优、水平更高的发展态势,推动了品种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为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品种支撑。会议指出,当前农作物品种供应已从过去缺品种、单一追求高产的阶段,发展到现在品种充足、类型多样的阶段,基本能够满足当前生产用种需求。然而,当前品种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品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品种数量虽然充足,但具有重大突破性的品种少,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少,品种同质化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生产急需品种供给不足。此外,品种管理支撑体系建设依然薄弱,全国一盘棋的工作协同还需进一步加强。会议强调,品种审定、登记是推进种业振兴的关键支撑,是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种业治理服务的关键内容。这些工作关系到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要立足种业振兴大计,对标农业生产的紧迫需求,强化体系建设和工作机制保障,不断提升品种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水平,持续引领育种创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筑牢品种基础。会上通报了审定工作任务清单的工作推进情况及“仿种子”清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江西等5个省级种子管理部门,以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2家试验牵头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种子管理部门,以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莫志超 祖祎祎)
28 2024/12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发布32项代表性科技成果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了2024年油料所成果转化大会。来自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等相关单位的专家,以及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份的油料主产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部门、种业企业和种植大户代表等共同出席了此次会议。会上,推介了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成果转化工作的总体情况,并发布了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以及优势油料品种、优势油料技术等32项代表性科技成果。同时,还举行了科技包县支撑乡村振兴座谈会和科企合作成果供需对接会,多项科技成果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湖北钟祥、武穴,湖南安乡、双峰等地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现场签署了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中油杂633、硒资源2号、中花34、高品质花生油加工技术、食用植物油料油脂特异品质快速检测等新品种、新技术也在现场实现了签约转化。签约双方均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科技成果在主产区的落地转化,整县制推进大豆油料单产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成果转化专题培训环节,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植保所等相关单位的专家,现场开展了关于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措施、优秀成果转化先进做法、科技金融赋能科技创新等主题的报告讲座。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的油料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南方大豆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油料品质化学与加工利用创新团队、油料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等成果转化四强团队的代表也进行了汇报发言。会议现场还为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成果转化专员颁发了聘书。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局长彭文君表示:“本次会议是油料所加快油料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打造油料科技创新高地的具体实践。我们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全面推动高水平油料科技自立自强,有效支撑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乐明凯)
25 2024/12
新技术助力小麦耕播提质增量
近日,笔者在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的江苏紫京有限公司洪泽农场走访时了解到,自2023年以来,该农场采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团队研发的九合一双旋深耕精整匀播技术,这项技术使得小麦耕播持续时间缩短了10天,并且耕地、整地、播种的质量也大大优于往年。目前,采用这项技术播种的小麦已在田间出苗。“2023年,我们农场与扬州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引进了扬州大学的先进稻麦栽培和耕播技术,旨在用新科技为农场赋能。”农场场长嵇朝球介绍,“以前,农场采用传统技术播种,需施肥、翻耕、旋田、播种、镇压、开沟六道工序,拖拉机则要下地7次才能完成秋种任务,而各工序之间的等待延时则需要15天时间。但用了九合一双旋深耕精整匀播技术后,我们仅用5天就全部完成了播种任务,当年,农场的小麦亩均收成增加了50公斤以上。”在农场副场长赵天俊看来,九合一双旋深耕精整匀播技术创新采用了双轴分层切削深耕技术,高质量实施秸秆全量还田,解决了秸秆污染这一农业难题。这一技术不仅无污染,还能有效防止土壤板结,播前播后镇压整地、精确控深播种以及带状播种方式,使得小麦齐苗壮苗,为丰产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赵天俊介绍,九合一双旋深耕精整匀播技术与当前控减的直播稻技术有所不同。一是耕深不同,现有的直播稻耕深只有10~13厘米,而九合一双旋深耕精整匀播技术的耕深可达20厘米,这一耕深满足了秸秆无害化还田的要求。二是该技术是精整开沟,畦面非常平整,即使是重黏土也能适应。三是该技术是精确控深播种,能够实现种子深度均匀一致。(黄遵 柳鑫 孙嘉隆 夏天一)